【明報專訊】一年將盡,也是棚仔結束、布檔被勒令遷出之時。
據說,二十個布販搬走後,四五個籃球場大小的空地,將建一幢有二百個單位的居屋。
二十個家庭換二百個家庭,在帳面上,數字合理划算,可是,二十條本來可以自食其力的生計、和背後承載香港製衣業史上重要的一頁,將就此被消失遺忘。
有人奇怪,深水埗如此一個貧窮地區,卻有很多孕育創意的寶貴資源;我說,就是因為這裏從來是讓平民有生存空間的深水埗,才孕育出如今繁華的香港,多少富商,當年也在深水埗從事製衣布業起家。
如今,社會富庶了,不少人仍在掙扎求存,要他們消失,豈不是過橋抽板?
四個月前,政府突然決定,把人稱「棚仔」的欽州街臨時小販巿場關閉,地皮收回後,用以興建居屋,「解決土地問題」。這塊位於深水埗警署與深水埗公園之間的地皮,其實政府早就虎視眈眈。○五年,食環署曾通知小販,巿場土地將交地政署另作發展,要求翌年底遷出。不過,○六年食環署派人到棚仔搬走空檔布匹,遇到強烈反對,最後不了了之。直至今年初大力發展時裝業的施政報告出爐後,關閉布巿場的計劃卻又捲土重來。
回收工廠剩布 賣給平民做衫
棚仔建於一九七八年,至今有三十七年歷史,「建成」的時候,其實香港製衣業已起飛。深水埗位處新九龍交界,加上在通州街與北河街交界建有運貨也載人過海的碼頭,聚集大量船廠工人、水手、廣東移民,人口密集,生計門路多,五○年代,製衣廠陸續出現,其他相關行業隨後大量湧現,鈕扣、布料、車衣,成為香港一個重要的集中地。工廠林立,也衍生很多工人在工廠拿取貨頭貨尾,自己經營山寨廠。疋頭行,正是這樣在深水埗成為街頭的熱門行業,從製衣廠拿stock貨,再零售給平民大眾做衣服。因為要整理街道、讓巴士行走,布販從北河街、南昌街一帶搬到汝州街,六○年代,汝州街疋頭行成行成巿。
七八年,地鐵興建荃灣綫,汝州街布販再次被迫遷移,新巿場位於遠離碼頭的欽州街,空地上只圍有鐵網和幾塊瓦頂,就是如今棚仔當年的雛形。因為布料便宜且五花八門,這裏一直是平民買布做衫的地方,七○年代至九○年代,棚仔隨香港製衣業興旺而存在,也是把行業知識與採購網絡保存之地。
日曬雨淋 檔販自己蓋屋頂
八十二歲的東叔,經營布業五十年,說政府本來就不重視他們。「當年起這個臨時巿場,格局根本不是用來賣布,布料怕日曬雨淋,賣豬賣雞就可以。」檔販於是自己搭蓋山寨屋頂,自成一角,但夏天悶熱冬天寒,大雨天雨水又無法疏導。就這樣,棚仔「臨時」經營三十七年,養活幾十個家庭。如今,裏頭布檔綿延像迷宮,布檔之間也自設風扇電飯煲水龍頭,趁棚仔仍在爭取保育、去向未明之時,去一趟觀摩,閱覽香港製衣業之餘,也在棚仔角落尋找香港人的生活智慧,或謂獅子山精神。
1. 大東布業
當年疋頭舖興旺 前面賣布 後面造衫
大東布業的東叔,是其中一個沒有牌照的檔主,「那時候在汝州街有不少領有小販牌的排檔,但那些牌不是我可以拿的,那些是恩恤牌,給鰥寡孤獨的人。我是向人租牌的」。
東叔今年八十二歲,五十年代開始從事布業,至今將近六十年。「我看着深水埗的興衰、香港布業興衰、深水埗棚仔的興衰。」五十年代,東叔本來在經營牛皮鞋料的店舖工作,幾年後,自己創業。「那時基隆街、南昌街、北河街等整理街道,於是很多檔販搬到汝州街。汝州街的疋頭舖最旺盛,門巿也有,排檔也有。」疋頭舖,大概就是類似現在棚仔裏的布販,與布行略有不同。「布行做大生意,做布料的貿易,像從台灣、韓國進口布料,再轉售本地製衣工廠,他們做美金生意。」新蒲崗、大角嘴、青山道,製衣工廠林立,「疋頭舖就興起了,製衣工廠用剩的材料,布呀、拉鏈、鈕扣,我們就拿回來,即是替它們回收囉!收回來後,我們有時就賣給一些樓上開山寨車衣的小家庭,家爺仔乸餬口,車起衣服就交給天光墟,交給排檔賣。我們的疋頭舖,前面賣布,後面也替人度身訂做衣服,像工廠妹的大襟衫,那時候工廠工人就來我們這裏造衫」。東叔說,他不懂車衣,只懂得度身,和教客人買什麼布造什麼衫。我看着他存了過百款布匹的檔,問他什麼布料最靚?「沒有最靚,看你用來造什麼,合用的就是靚布。」
「政府拿走生計,不能不賠償」
後來,一九七八年,政府在欽州街的空地,建起現在的臨時小販巿場,把汝州街的檔販遷入。「那邊近碼頭,人流多,來到這裏當然偏僻。這裏當時只用石連瓦蓋了個頂,就要我們搬進來,夏天四十幾℃。」不過,捱了幾十年,捱出四個子女大學畢業,總算靠自己一雙手拼出一片天下。雖然牌照是租來的,但東叔在這裏扎根足足三十七年,舖位話收就收,賠償沒他的份,「這裏只有二十個牌主,每個賠十二萬,二百四十萬就能拿回地皮起樓,四五個籃球場咁大,邊度搵?我哋梗係唔搬,政府拿走我們的生計,不能不賠償」。
2. 信昌疋頭
日本布集中地 第二代傳承家業
棚仔裏,布檔一間接一間,迷宮之內,信昌疋頭的布,款式年輕入時,最容易讓人停下腳步問價,「五十元一碼!」在棚仔,五十元一碼的布,算是不便宜,但檔主何太說,「不算貴了,你上網看看,人家賣一百八十元!這些是日本貨,靚嘢」。
何太一邊找布料給客人,她的女兒Tammy一邊負責剪布收錢,沒多久,何太不見了,Tammy一人坐鎮,顯然生意都已交給女兒繼承了。「我中五畢業,本來做銀行,後來爸爸有病,要找人繼承,細佬妹讀到書,現在一個教書、一個做機電工程,咁就一定係我來幫手,無得揀㗎,父母養到你咁大個,一定要幫手的。」她決定接手後,先修讀了紡織,然後在外面做採購一年,「接手都要有這行業的基本知識嘛」。
轉戰fb? 「買布,始終要看實物」
三年前,她與舊同學聚餐,才知道有個同學已嫁到日本,丈夫正是在大阪經營家族布業。「於是,她丈夫幫忙在日本寄貨給我,我才可以用便宜一點的價錢入貨。」Tammy說,在日本辦貨,有人脈才好辦事,「他們做生意,對內不對外,知道你是外國人,價錢會刻意抬高」;而且,不同地區賣的布,款式風格都不一樣,「他們的地區感很強,你吃零食也會留意到他們常有地區限定的版本!沖繩比較多夏威夷花,因為遊客多嘛。大阪則比較傳統,因為鄰近京都、奈良等,和服布會多一點,多復古。想要最新潮的,就要去東京」。
檔主之中,Tammy的女兒雖然也入大專了,但她算是年輕,經營的布料和途徑也緊貼新一代,總提醒客人記得要like她的fb專頁。如果,布業式微,布檔要關,fb是否可以幫一把?「真的只是幫一把,客人買布,始終要看實物,摸到布料滑不滑、厚不厚才買。fb則可以方便熟客,他們買過,想補貨,可以在網上落單,地鐵站交收。但始終要有實體舖,才有得做。」
3. 寧記
手作人至愛 逐碼揀 逐碼買
嫦姐的布檔「寧記」,同樣極力想出新點子,嘗試與時並進。「以前的客人,買布是用來做牀單、做衣服,但現在時代不同了,潮流興做手作,買布喜歡細塊細塊的買。」於是,嫦姐把布剪成一碼的大小,一塊一塊疊好在店面,做手作的人,看見哪塊喜歡就拿起付錢,買得少也不用尷尬。「這是我自創的!晚晚OT剪㗎,人哋收晒檔,我仲剪緊。」
棚仔外 你不知道的事……
老一輩歇腳位
後門的另一邊,本來是棚仔最熱鬧的地方。「布販大多是順德人,順德造布是聞名的。他們來到香港,一個拉一個地來開檔做生意,所以棚仔之內,布販之間未必是親戚,但都是自己人,他們有些鄉親父老會來歇腳,大家就以他們為中心。現在,大概老人家都走了,後來起樓也肅清了後巷,現在變了是流浪貓的歇腳處。」
廁所都無
一般人到棚仔,都從欽州街或荔枝角道進入,但其實呈長方形的棚仔,四面皆有出入口。靠近置豐閣的一個入口,本來是布販常用的後門,門外本來建了一個廁所共用,但後來後巷要建住宅,免有礙觀瞻,最後拆掉。如今布販人有三急,要到深水埗公園的公廁解決。
棚仔活動﹕「棚仔關注組」將在聖誕日舉辦關於時裝與cosplay的活動,詳情請留意fb「反對深水埗布市場將被關閉」專頁。
文畧笆聾
圖畧笆聾
編輯甎}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