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2015年歲末,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世界上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地區再度握手,吸引了全球的目光。12月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南非總統祖馬在約翰內斯堡共同主持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作為峰會的一項內容,習近平在中非領導人與工商界代表高層對話會暨第五屆中非企業家大會上,以「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助推非洲一體化和工業化進程」為主題,提出了助推非洲工業化的5項建議:堅持互利共贏的平等合作,堅持開放包容的多方合作,堅持能力導向的務實合作,堅持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堅持基礎優先的重點合作。表達了中國助推非洲工業化的誠意,闡明了中非合作的原則、方向和重點。
筆者曾多次到非洲考察,此次作為中國企業家代表團成員,有幸隨習主席出席中非合作論壇,親耳聆聽了習主席的講話,深切感受到中非合作的巨大潛力。從工業化的角度看,非洲是至今還未開墾的一片處女地,在非洲發展特別是邁向工業化的進程中,中國完全可以扮演重要角色,造福中非人民。
中國經驗可供非洲借鑑
非洲是一個潛力未得到充分釋放的地區。非洲現有人口約10億,與中國相差不遠;幅員面積3020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的3倍;經濟總量2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的五分之一;非洲已開發的土地僅佔30%,自然資源十分豐富。貧窮和動亂是非洲面臨的主要難題,邁向工業化,過上富裕安寧的生活是非洲的最大夢想。
中國也曾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邁向工業化的走過的路艱難曲折。19世紀下半葉的洋務運動,被甲午海戰打斷,新中國成立後的幾個「五年計劃」,在文革動亂中停滯,1979年啓動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工業化進入了快車道,目前已經建成了體系完整、產能巨大的工業體系,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成功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中國至少有兩個方面的經驗可供非洲國家借鑑。
其一,推進工業化必須有一個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中國1979年以前的工業化為什麼屢屢受挫?因為內憂外患交織,沒有和諧穩定的環境。1979年以來中國的工業化能闊步向前,得益於對外改善了與世界各主要大國及周邊國家的關係,消除了外部干擾,對內較長時間堅持「不爭論,埋頭幹」、「穩定壓倒一切」、「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原則,抓住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機遇。
其二,推進工業化要用好內部和外部兩種資源。英國的工業化主要是依靠內部資源,拉美國家的工業化主要是依靠外部資源,中國則是用好了內部和外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中國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以鄉鎮企業為主力的蘇南模式,以民營經濟為特色的溫州模式,以吸引境外投資、面向國際市場的珠三角模式。從發展基礎看,今天的非洲與30多年前的中國有相似之處,地域遼闊、發展水平不一、現實情况複雜,因而,非洲國家可借鑑中國做法,「多條腿走路」邁向工業化。
中國實力可牽引非洲「快跑」
中非合作為非洲國家發展尤其是加快工業化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習近平提出的5項建議釐清了中非合作的思路,以中國目前的經濟實力和發展水平,完全有能力牽引非洲「快跑」。
「平等合作」表明了中國的合作態度。西方國家曾抹黑中非合作,稱中國為「新的殖民者」,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武斷結論。從國際環境來看,今天的世界已經沒有殖民者生存的空間;從現實做法來看,中非合作體現了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優勢互補,並無「掠奪」、「傾銷」、「奴役」等殖民特色。
「多方合作」展現了中國的開闊視野和坦蕩胸懷。習近平說:「中非經貿合作是開放的合作,歡迎其他國家的企業在互利共贏基礎上,加入到中非合作中來。」這表明,中國不擔心第三方在中非合作中得利,只要有利於非洲發展,完全可以接納。
「務實合作」體現了中國的真心誠意。中國提出的中非「十大合作」項目,涉及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維護和平的諸多方面內容,涉及金額達600億美元,都是非洲國家急需的。
「可持續發展」彰顯了中國的前瞻性。非洲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越的生態環境,但推進工業化千萬不能走「先開發,再治理」的老路子,在起步之時,就應把可持續發展放在第一位,這也是中國工業化的經驗教訓,應該引起非洲國家的重視。
「重點合作」瞄準了非洲工業化的當務之急。基礎設施落後,是大多數非洲國家邁向工業化的「攔路虎」,中國支持非洲國家盡快改善基礎設施,找準了合作的切入點。
中非友誼是互助合作的堅强保障
中非有真誠友好的傳統。中國與非洲有着相同的命運,非洲大多數國家曾是西方的殖民地。19世紀中葉,在西方的堅船利炮威逼下,中國也曾淪為半殖民地國家。1960年代以來,中國對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和經濟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1970年代,聯合國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地位,被稱為「是非洲兄弟抬進去的」。可以說,命運相連,休戚與共。
中國與非洲有着互助合作的精神。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成立,中非友誼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中國對非洲的援助「不來虛的」,無償援助、金融支持、人員培訓、技術轉讓、免除最窮國家債務等等,中國在援非抗擊伊波拉行動中率先行動,引領國際社會援非抗疫。非洲國家在中國汶川、玉樹等地發生嚴重地震災害後踴躍向中方捐款……「中非永是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的評價可謂堅不可摧。
此次在中非合作論壇上,習近平提議,將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這意味着,本已十分友好親密的中非關係將再度升級。可以說,中非友誼是互助合作的堅强保障,這預示着在非洲發展特別是工業化進程中,中國完全可以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在非洲發展中的作為,也為香港提供了現實機遇。金融、貿易及物流、專業及工商服務等產業是香港的優勢產業,佔香港經濟總量近六成,但這些年卻遇到發展瓶頸。筆者認為,香港應該拓展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不應僅僅盯着發達國家做生意,也應該把目光投向非洲。隨着愈來愈多內地企業走向非洲,香港完全可以發揮「超級聯絡人」的作用,在中非合作的項目中分得一杯羹,改變目前業務範圍狹窄、經濟增長乏力的狀况,爭取創建新平台、開拓新巿場、獲得新機遇。
作者是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
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
筆者曾多次到非洲考察,此次作為中國企業家代表團成員,有幸隨習主席出席中非合作論壇,親耳聆聽了習主席的講話,深切感受到中非合作的巨大潛力。從工業化的角度看,非洲是至今還未開墾的一片處女地,在非洲發展特別是邁向工業化的進程中,中國完全可以扮演重要角色,造福中非人民。
中國經驗可供非洲借鑑
非洲是一個潛力未得到充分釋放的地區。非洲現有人口約10億,與中國相差不遠;幅員面積3020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的3倍;經濟總量2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的五分之一;非洲已開發的土地僅佔30%,自然資源十分豐富。貧窮和動亂是非洲面臨的主要難題,邁向工業化,過上富裕安寧的生活是非洲的最大夢想。
中國也曾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邁向工業化的走過的路艱難曲折。19世紀下半葉的洋務運動,被甲午海戰打斷,新中國成立後的幾個「五年計劃」,在文革動亂中停滯,1979年啓動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工業化進入了快車道,目前已經建成了體系完整、產能巨大的工業體系,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成功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中國至少有兩個方面的經驗可供非洲國家借鑑。
其一,推進工業化必須有一個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中國1979年以前的工業化為什麼屢屢受挫?因為內憂外患交織,沒有和諧穩定的環境。1979年以來中國的工業化能闊步向前,得益於對外改善了與世界各主要大國及周邊國家的關係,消除了外部干擾,對內較長時間堅持「不爭論,埋頭幹」、「穩定壓倒一切」、「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原則,抓住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機遇。
其二,推進工業化要用好內部和外部兩種資源。英國的工業化主要是依靠內部資源,拉美國家的工業化主要是依靠外部資源,中國則是用好了內部和外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中國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以鄉鎮企業為主力的蘇南模式,以民營經濟為特色的溫州模式,以吸引境外投資、面向國際市場的珠三角模式。從發展基礎看,今天的非洲與30多年前的中國有相似之處,地域遼闊、發展水平不一、現實情况複雜,因而,非洲國家可借鑑中國做法,「多條腿走路」邁向工業化。
中國實力可牽引非洲「快跑」
中非合作為非洲國家發展尤其是加快工業化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習近平提出的5項建議釐清了中非合作的思路,以中國目前的經濟實力和發展水平,完全有能力牽引非洲「快跑」。
「平等合作」表明了中國的合作態度。西方國家曾抹黑中非合作,稱中國為「新的殖民者」,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武斷結論。從國際環境來看,今天的世界已經沒有殖民者生存的空間;從現實做法來看,中非合作體現了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優勢互補,並無「掠奪」、「傾銷」、「奴役」等殖民特色。
「多方合作」展現了中國的開闊視野和坦蕩胸懷。習近平說:「中非經貿合作是開放的合作,歡迎其他國家的企業在互利共贏基礎上,加入到中非合作中來。」這表明,中國不擔心第三方在中非合作中得利,只要有利於非洲發展,完全可以接納。
「務實合作」體現了中國的真心誠意。中國提出的中非「十大合作」項目,涉及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維護和平的諸多方面內容,涉及金額達600億美元,都是非洲國家急需的。
「可持續發展」彰顯了中國的前瞻性。非洲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越的生態環境,但推進工業化千萬不能走「先開發,再治理」的老路子,在起步之時,就應把可持續發展放在第一位,這也是中國工業化的經驗教訓,應該引起非洲國家的重視。
「重點合作」瞄準了非洲工業化的當務之急。基礎設施落後,是大多數非洲國家邁向工業化的「攔路虎」,中國支持非洲國家盡快改善基礎設施,找準了合作的切入點。
中非友誼是互助合作的堅强保障
中非有真誠友好的傳統。中國與非洲有着相同的命運,非洲大多數國家曾是西方的殖民地。19世紀中葉,在西方的堅船利炮威逼下,中國也曾淪為半殖民地國家。1960年代以來,中國對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和經濟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1970年代,聯合國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地位,被稱為「是非洲兄弟抬進去的」。可以說,命運相連,休戚與共。
中國與非洲有着互助合作的精神。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成立,中非友誼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中國對非洲的援助「不來虛的」,無償援助、金融支持、人員培訓、技術轉讓、免除最窮國家債務等等,中國在援非抗擊伊波拉行動中率先行動,引領國際社會援非抗疫。非洲國家在中國汶川、玉樹等地發生嚴重地震災害後踴躍向中方捐款……「中非永是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的評價可謂堅不可摧。
此次在中非合作論壇上,習近平提議,將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這意味着,本已十分友好親密的中非關係將再度升級。可以說,中非友誼是互助合作的堅强保障,這預示着在非洲發展特別是工業化進程中,中國完全可以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在非洲發展中的作為,也為香港提供了現實機遇。金融、貿易及物流、專業及工商服務等產業是香港的優勢產業,佔香港經濟總量近六成,但這些年卻遇到發展瓶頸。筆者認為,香港應該拓展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不應僅僅盯着發達國家做生意,也應該把目光投向非洲。隨着愈來愈多內地企業走向非洲,香港完全可以發揮「超級聯絡人」的作用,在中非合作的項目中分得一杯羹,改變目前業務範圍狹窄、經濟增長乏力的狀况,爭取創建新平台、開拓新巿場、獲得新機遇。
作者是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
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