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大型基建工程應該用什麼方法去融資和營運,是一門大學問,因為涉及的投資大、回本期長,如果要收費的話,又要符合民眾的承擔能力,收費所得未必能夠回本。由於融資風險極高,很多大型基建都只能由政府斥資興建,並以公帑補貼營運開支。
跨境項目 涉不少「政府行為」
在高鐵項目之前,香港所有鐵路都以「擁有權模式」融資,由港鐵負責融資、設計、建造和營運,並最終擁有該鐵路,港鐵評估工程項目時,都會以是否「有利可圖」為原則,並願意承擔超支風險,這種模式,是完全商業考慮。港鐵之所以能夠成功,有賴於政府批出沿線的物業發展權,以地產作為補貼票價的財政來源。雖然有不少批評指這種利用物業發展權補貼鐵路營運是「明益」港鐵,但事實是過去鐵路項目都能順利開展,從未出現過今天「高鐵式」的災難。
高鐵的教訓之一,是政府放棄「擁有權模式」,改以「服務經營權模式」建造高鐵,所得效果絕不理想。政府興建高鐵時改變「模式」,是因為高鐵連接內地,涉及不少「政府行為」,由政府直接擁有會更有效解決問題。可以預見,未來將會有更多跨境大型基建,政府是否會繼續用「服務經營權模式」?事實上,港鐵的沙中線項目也是用「服務經營權模式」進行,也同樣面對超支和延期(智經研究中心文章《從鐵路超支看公共工程的審批及融資》,2015年9月2日,對相關問題有很詳盡分析,可參考)。
服侍市民政府 兩面不討好
高鐵的教訓之二,是政府擁有七成以上港鐵股權,港鐵理應聽命於政府,但高鐵工程政府「委託」港鐵承建,到出現工程超支時,政府不能直接動用港鐵資源去處理,結果出現港鐵派息「借」給政府「填氹」。政府作為高鐵工程的監督者,工程管理不善,政府理應懲罰或要求港鐵賠償,但這樣只會把工程時間拖得更長。
港鐵雖是一家上市公司,但在票價方面要照顧民生,現在受委託興建的工程超支,又要以派股息去應付超支金額,在股東利益和照顧民生之間,港鐵經常兩面不討好。在民意壓力下,港鐵愈來愈像一家國企,協助政府落實集體運輸和中港基建的任務。除了派息為高鐵項目填氹,港鐵還要應付項目完成後的「追究責任」訴訟……。長遠而言,到底港鐵還應否繼續當一家上市公司?
[陳景祥 齊物論]
跨境項目 涉不少「政府行為」
在高鐵項目之前,香港所有鐵路都以「擁有權模式」融資,由港鐵負責融資、設計、建造和營運,並最終擁有該鐵路,港鐵評估工程項目時,都會以是否「有利可圖」為原則,並願意承擔超支風險,這種模式,是完全商業考慮。港鐵之所以能夠成功,有賴於政府批出沿線的物業發展權,以地產作為補貼票價的財政來源。雖然有不少批評指這種利用物業發展權補貼鐵路營運是「明益」港鐵,但事實是過去鐵路項目都能順利開展,從未出現過今天「高鐵式」的災難。
高鐵的教訓之一,是政府放棄「擁有權模式」,改以「服務經營權模式」建造高鐵,所得效果絕不理想。政府興建高鐵時改變「模式」,是因為高鐵連接內地,涉及不少「政府行為」,由政府直接擁有會更有效解決問題。可以預見,未來將會有更多跨境大型基建,政府是否會繼續用「服務經營權模式」?事實上,港鐵的沙中線項目也是用「服務經營權模式」進行,也同樣面對超支和延期(智經研究中心文章《從鐵路超支看公共工程的審批及融資》,2015年9月2日,對相關問題有很詳盡分析,可參考)。
服侍市民政府 兩面不討好
高鐵的教訓之二,是政府擁有七成以上港鐵股權,港鐵理應聽命於政府,但高鐵工程政府「委託」港鐵承建,到出現工程超支時,政府不能直接動用港鐵資源去處理,結果出現港鐵派息「借」給政府「填氹」。政府作為高鐵工程的監督者,工程管理不善,政府理應懲罰或要求港鐵賠償,但這樣只會把工程時間拖得更長。
港鐵雖是一家上市公司,但在票價方面要照顧民生,現在受委託興建的工程超支,又要以派股息去應付超支金額,在股東利益和照顧民生之間,港鐵經常兩面不討好。在民意壓力下,港鐵愈來愈像一家國企,協助政府落實集體運輸和中港基建的任務。除了派息為高鐵項目填氹,港鐵還要應付項目完成後的「追究責任」訴訟……。長遠而言,到底港鐵還應否繼續當一家上市公司?
[陳景祥 齊物論]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