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岱惟悟:中國經濟「風向標」 轉向或不轉向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09日 06:35
2015年12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習近平外訪結束,返回北京。根據往年慣例,估計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會在12月上或中旬召開,會議將總結2015年的中國的經濟運行情况,並對2016年相關工作進行規劃。


中國央行今年五度降息、降準,有財經分析員認為中國還要再進行一次以上的減息等。而收入增長近7%的中國實際存款利率現在卻已接近零息,若不把行業市場看得比整體經濟還要大,「再減息」論卻難免觸發一些爭議。


想是經濟工作會議應堅持來年經濟持續中高速增長,而市場人士卻還翹首跂踵看政府會採取什麼政策工具去實現它的目標。


中國經濟發展及眼前困局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均由出口和投資帶動,進而實現持續增長,而生產要素投入的往績和預期增幅都顯示增長趨勢具有可延續性。由於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加上近年發達國家需求不振,縱然中國出口佔全球比重仍在提高,出口對日益擴張的中國經濟卻難以像過去那樣對增長有明顯的裨益。投資使生產資料(capital goods)甚至人力資源累積增加,卻出現收益遞減效應。而中國投資不僅涉及市場行為,更由政府主導,那避免某些私人部門可能出現的市場無序,另一些公或私營工業部門卻會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可向先進經濟體學習;但隨着中國與發達國家生產率差距縮窄,學習效應對中國經濟的正面效應也會減弱。


以上等原因令中國經濟增長無可避免地承受着下行的壓力。但中國未富,人心所向,惟人均收入仍需再上一個台階。長期以來,中國政府以寬鬆政策為綱,採取了財政政策保底的方針。但這些措施卻都沒有解決實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反之,過多的流動性卻進入了資產市場,價格攀升和資產泡沫隨之而生,國內廣義貨幣供應累計過大,經濟也難以這樣的方式持續發展。


根據傳媒信息,筆者有那麼一種感覺:當前中國管財政的官員對形勢的分析或許要比管理貨幣供應官員更貼近經濟實際,而前者對宏觀政策的話語權正趨升。


貨幣政策轉向的概率

需求側經濟學者提倡通過減息來刺激經濟增長,而供應側經濟學者則提倡減稅率。近來,一些大陸學者對需求側和供應側經濟進行討論,既涉及了一些當前經濟政策的問題,卻也不無偏頗。


如前述,中國經濟出現下行壓力有結構性的原因。同時,樓市去泡沫化也是迴避不了的重大挑戰。對進一步減息的期望不應期望過高,但供應側的效益卻有賴於改革與科技創新,而要做到這些卻又非一蹴即就。然而,明年中國經濟增長約為6.5%,若未達標卻還是不得不採取老方案來保底。但無論怎麼說,持續單邊減息機會是下降了。


大陸股市被稱為「政策市」。上證近期正處上落市階段,11月底它曾多日連番下挫,原因固然許多。一個啟示卻是「春江水暖鴨先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夕,由於未來貨幣政策轉向的概率和投資者的市場風險密切相關,股市的波動同樣是不容忽視的預兆。


作者是資深香港評論員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