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近日提出美食車(Food Truck)試行方案,若進展順利,最快明年底可落實。從方案對美食車的定位,按本港特殊情况因地制宜,初步看來切合實際,有望為本港街頭文化引入新元素。對於青年人而言,這是創業良機,期望他們踴躍參與,以無限創意打造港版美食車,使之成為香港其中一道風景線,增添「東方之珠」的多層次魅力。
港版美食車 暫需因地制宜
政府的先導計劃,把美食車定位為旅遊項目,現階段切合本港實際環境。歐美一些國家的美食車可以自由流動,在核心商業區和大學區限定時段營業,為上班一族提供方便和更多選擇;只是本港地狹人稠,核心商業區更是長時間車輛擠塞,不可能容許美食車停泊營業。因此,若要看到本港鬧市出現美食車,食客排長龍輪候購買美食的情景,暫時不可能,除非街道經過改造,例如劃出足夠空間容納美食車,那是需要政府更大決心才有可能實現。
旅遊區一般有較廣闊空間,現在劃定的6個泊車地點,包括灣仔金紫荊廣場、尖沙嘴梳士巴利道公園和香港藝術館對開休憩場地、中環海濱、海洋公園及迪士尼樂園外,都有足夠空間供兩輛美食車同時停泊擺賣。這些地點雖云旅客較多,本地居民也不少,不愁客源。今年來港旅客人數回落,但是10年來升幅仍然可觀,旅遊設施卻未見相應增加,美食車各方面成本有限,對旅客則提供了切身體驗「美食之都」的機會。因此,美食車可視為低成本的旅遊設施,此事說明只要肯動腦筋,即使在有限空間仍然可以增加旅遊層次的厚度。
今年3月,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預算案提出引入美食車之後,引起一陣熱議。有人即時把手推木頭車的傳統小販熟食街頭擺賣,與美食車相提並論;也有人把美食車概念引伸為大笪地市集、夜市;亦有人認為魚蛋、雞蛋仔、缽仔糕、菠蘿油等本土特色小食,有可能華麗轉身,成為衝出香江的美食了。這些思維不能說有什麼不對,不過放在美食車概念和本港的空間環境檢視,顯然是不對焦了。首先,引入美食車並非重新讓熟食小販走上街頭,因為這不是小販政策;其次,美食車不等同搞市集夜市,以本港可使用土地之珍貴,要把大片土地留作市集夜市之用,有點不切實際。另外,若美食車只賣大家熟知的所謂小食,就「該煨」了。
不少人對港版美食車概念失焦,主要是按經驗辦事,一頭就栽進以往如此這般的思維。美食車要成功,絕對不能以懷舊為基礎,設若認為引入美食車就是要集體記憶歷久彌新,那是主觀錯誤。試想想,美食車日後都售賣魚蛋、雞蛋仔、缽仔糕、菠蘿油之類小吃,這樣的模式會前途似錦?美食車的出現,對地道口味將會帶來嚴峻挑戰,只有創新並與傳統結合,形成新產品,獲普遍接受和歡迎,則地道口味才會經久不衰,也才不負美食之都的美名。
先導計劃將發出12個牌照,預期會有不少申請者;政府不搞價高者得,主要以食物質素為準則,設立挑戰賽由評審委員試食,最優12強獲發牌。政府這個取向客觀合理,有理由相信食物若無創新,單憑傳統道地將很難殺出重圍。創新是青年人的強項,因此,這是年輕一代大展拳腳的機會。
政府盡量提供協助 鼓勵年輕一代創業
業界估計營辦美食車,包括購置車輛和安裝相關設施等,入場門檻約需60萬元,對於不少青年人而言,這個門檻大有可望不可即之嘆。據介紹,中小企業界如有融資需要,可向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申請小型貸款計劃和政府的中小企貸款支援計劃,經營美食車屬於可申請貸款範圍,最多可獲一半(即約30萬元)貸款,青年人應該盡量把握機會。另外,若在評審時發現創意澎湃美食,而中選者缺乏資本經營,建議政府應以特例處理,例如協助融資等,以免埋沒了可能讓香港揚名的創意和創新食物。另外,美食車應以鼓勵個人、特別是青年人創業為主,對於大集團涉足美食車,基於公平原則,不可能一刀切拒絕,但是政府要把好關,勿讓美食車成為大集團的廉價宣傳車。
任何事物,都要與本地特定環境和條件結合,否則只會流於空談而一事無成。美食車也不例外。它雖然只是一輛售賣熱食的車輛,但是做得好、做得成功,仍然要傾注大量心血,特別是食物質素,是決定成敗的唯一檢驗標準,且看有志於此、特別是年輕人怎樣應對美食車的挑戰。至於政府也要傾注心力,在發牌、衛生、消防、環境清潔等各方面,盡量協助業者,讓他們可以專注創製出精點美食,逐步打造出一條與居民生活結合、獲得旅客口碑相傳的風景線,改變香港的街頭面貌。
歡迎回應[email protected]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