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將撰研究報告 政府唔啱聽不遷就 徐立之盼港科院垂範:讀科學有前途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14日 21:35
2015年12月14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創新及科技局與港科院最近先後成立,令香港創科議題瞬間在政府內部及民間熾熱起來。香港大學前校長兼港科院創院院長徐立之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科技並非產業,而是社會發展的必需品,反問「正如食飯是否產業?」他期望港科院為社會起示範作用,令年輕人相信「在港讀科學都有前途」,亦會為創科政策把脈,撰寫研究報告,更親自揭開港科院成立三大謎團,包括自己當初為何放棄返回加拿大的念頭,毅然留港發展。


本身是遺傳學專家的徐立之坦言,金融及服務業一直是本港「主打」行業,社會較少談及科技發展,「但不少發展國家都推動科技發展,是很自然的事,這才令發展持續下去」。被問及科技成為本港另一重要產業,他隨即以「食飯」為喻,反駁稱科技是社會的必需品,而非產業。


指董梁無任何角色

港科院是罕有地在禮賓府舉行成立典禮的民間團體,加上徐立之擔任前特首董建華籌建的「團結香港基金會」顧問,難免令人聯想港科院與董、梁二人關係千絲萬縷。徐立之澄清二人並無任何角色,亦不想港科院變成政府機構。他又首次公開解釋,當初卸任港大校長後,確曾想過返回加拿大做研究,但因不想阻礙加國徒弟在研究路上前進,毅然返港發展,亦有透露院士排位的準則及港科院名字的由來。(見另稿)


徐立之早前在港科院首個峰會上表明,港科院並非「吹水」組織,他在訪問中進一步透露工作方向及目標,包括為社會起示範作用,「要令年輕人覺得在港讀科學都有前途。」他又指有些外國科學院每年撰寫逾百份研究報告,期望港科院發揮同樣功能,但初期報告數量不會太多,「報告要循科學方向走,有時(內容)政府未必啱聽,但不會遷就(政府)」。


外行對科研陌生 願當催化劑

徐立之續稱,港科院另一目標是成為「催化劑」,撮合業界、商界、政府互相合作,進一步完善本港的科技生態鏈。他舉例本港「最叻」是化學研究,除了陳新滋、吳清輝等前大學校長是「化學佬」,亦有成功研發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這項突破技術的港大化學系講座教授任詠華,「但香港沒有做OLED的公司,接不到下去(發展)」。


為何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難以在港發揮?徐立之再以另一創院院士、中文大學理學院院長黃乃正的研究「天然和非天然化合物之有機合成」為例,「每個字詞都明白,連在一起後,(外行人)就不明白。」他指外國例子顯示,私人企業投資科技發展的比重往往大於政府,「科學家應用簡單字句或比喻向業界介紹自己的工作,這要經訓練才做到。」故此他期望創科院可以擔當催化劑角色,令本港科學家在社會甚至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


業界:盼改善科普氣氛

對於徐立之的工作目標,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認為,過往本地科學家出席外國的場合時「單打獨鬥」,相信港科院能團結科學家。軟件行業協會會長楊全盛則形容,本港創科發展一直有塊「Missing Puzzle」,就是科普教育不足,他期望港科院對內營造好科普氣氛,又指過往香港不少人才流失,成為其他國家的院士後更一去不返,「港科院可否反倒過來,想法子吸引外國人才來港做科研?」發掘更多人才及加強技術轉移。


明報記者 岑詠欣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