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兩家電力公司向立法會經濟發展事務委員會交代明年電價事宜,主事官員表示已經迫使兩電減電價。真相到底如何?兩電減電價是事實,不過,那是政府放任兩電濫收燃料費之後的象徵式減價,兩電仍然分別保有超過20億元燃料帳結餘。問題是兩電明年收取的燃料費,仍然維持在高水平,按全球能源價格持續下調的趨勢,預期兩電在燃料帳的結餘將更可觀。市民向兩電進貢更多「未來錢」,政府多年來對此坐視不理,除了說明政府涉嫌「縱容」兩電藉着操作燃料費,達至變相加電價之外,實在看不到為何連年荒謬如故之理。
今年超收燃料費
涉55億元未來錢
中電燃料帳正結餘,到今年底有21億元,港燈更多有近22億元。這裏所謂「正結餘」,其實是兩電向用戶多收了燃料費,由它們儲存起來,實質是兩電向用戶徵收了未來錢。然則,今年兩電收多了多少燃料費?中電今年底燃料帳結餘為正21.5億元,加上今年7月因為燃料帳結餘太多,宣布給用戶回扣電費每度電8仙,涉及12億元,即是中電今年有關燃料費的計算,差額高達33.5億元。港燈今年最終則有21.8億元正結餘。即是說,兩電去年預估燃料費增加,今年向用戶徵收超高燃料費,總共涉及超過55億元。
其實,去年兩電對燃料費的估計,專家學者已經不以為然,主要是2014年年中起,燃油價格持續下跌。全球經濟放緩,連2008年之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經濟,也出現疲態,導致燃油需求銳減。可是,當時政府卻認同兩電提出的電價方案,於是燃料費「不減反加」,燃料帳結餘出現逆轉。
雖然兩電宣布明年減電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電每度電基本電價加了1.7仙,燃料費只減了一成;港燈則繼續凍結基本電價,燃料費下調了13.6%至每度電27.9仙,仍然高過中電的24.3仙。本來,目前所見明年全球能源價格趨勢,即使按中電的燃料費估計,燃料帳仍然會有可觀正結餘。港燈徵的燃料費收入就更多了,這個大概是它2013年已經承諾到2018年都凍結電價的原因,因為根本是年年超收。
明年,兩電的燃料費保持在高水平,因此有理由相信它們的燃料帳,在現有結餘無機會用以對冲之餘,還會有大幅增加,將出現結餘愈來愈多的局面。燃料帳雖云以「實報實銷」原則運作,電力公司收多了的要退回,用戶表面上並無損失;不過,最近3年中電操作燃料費,有變相加電費之嫌,若出現年年超收燃料費,其實就是用戶年年向中電「進貢」,而中電徵收了大筆未來錢之後,則用以調節年度加電費的幅度,並藉此包裝所謂合理加幅;港燈也有類似操作之嫌。另外,中電數年前對基本成本和燃料成本「叫生叫死」,曾經提出加價逾雙位數字,連公司的最高層也放言批評政府,事實證明那是過分的操作。
兩電超收理據荒謬
燃料帳結餘須封頂
其實,「實報實銷」不能使超額徵收燃料費合理化,因為若抱持「多收了,退回就是了」的思維和邏輯,則豈非電力公司肆意徵收燃料費也無問題?答案當然不是。燃料費須經審批和監管,本來就說明其性質是「應收則收,不應收就不要收」,這個道理十分淺顯,為何總是搞得那麼複雜?主事官員在回答提問時,表示燃料費結餘對電價起到調節作用,可以避免出現大幅加價的情况,云云。設若此乃政府處理兩電燃料費的邏輯思維,則兩電坐擁巨額燃料帳結餘,並且結餘大幅增加的情况,將會繼續下去。
按目前的邏輯,豈非兩電徵收更多燃料費,結餘更多,電價會更加穩定?相信大多數人認為這是難以接受的邏輯,只是政府卻以此來處理兩電的燃料費,那是否犧牲市民利益而保護兩電?因此,這種情况不能持續下去,兩電徵收燃料費應受到更多監管和制約。首先,政府須有夠資格專家團隊,對燃料價格作深入研究和估算,然後與兩電周旋,不能再出現兩電提供數據資料,而官員俯首貼耳的情况;其次,燃料費應該設有上限,連徵收多了以回扣方式「泄洪」的情况,也不容出現,這樣可以徹底堵塞兩電操作燃料費的空間。
歡迎回應 [email protected]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