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新加坡早在90年代就推行電子道路收費,成效理想,其後倫敦和施德歌爾摩相繼仿效;香港在80年代就開始研究,結果一拖近30年,到現在才開始試行計劃。
電子道路收費在一般人印象中只是記錄車輛在繁忙地區的使用情况,然後按標準收費,目的在減低路面擠塞,提高運輸效率。但其實近20年科技應用在運輸規劃上發展出「智能交通運輸系統」,應用數碼科技、定位系統、大數據等技術,令交通管理更有效率,這方面香港同樣落後於其他城市。
亞洲區例如新加坡、日本、首爾等城市,已經發展出先進的智能運輸基建,以無線通訊作為系統傳輸資訊的骨幹技術,協助紓緩交通問題,令駕駛者和運輸業界能更有效安排路線,避開擠塞地點。香港不是沒有發展智能運輸系統,但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門的監控交通流量、監測衝紅燈、電子咪表等,屬於政府「交通管理」的應用,在鼓勵有關技術在私營市場開發方面,基本上沒有任何成績。
官僚作風阻礙流行新技術
官僚作風不但沒有推動智能運輸系統向商業化發展,對一些已經在外國開始流行的新技術,在香港更處處被禁,例如打車服務的Uber,及無人駕駛汽車在香港要被迫拆走車內的自動駕駛裝置,凡此種種,都反映了特區政府沒有把握住科技帶來的機會,新生事物都在官員害怕「孭鑊」的心態下被「殺掉」。
新加坡以外,台灣近年發展智能交通運輸也卓然有成,當地的智能交通以電子、通訊、感測、控制與資訊科技融合,以大數據分析出各種有助決策的方案,讓交通運輸工具發揮最大效能。此外,台灣積極推動公私營合作,鼓勵把智慧運輸系統應用在物流和運輸行業,成為一門新興產業。
目前應用智能交通系統最廣泛的是日本,其次是美國,內地大城市如北京、上海也建設了先進的智能交通系統。
香港政府就推行電子道路收費計劃已做了三次研究,轉轉折折,到現在才公布試驗實施;按官方說法,電子道路收費的目標主要在解決交通擠塞,仍然只是做好「政府管理」的思維,電子道路背後的智能運輸概念可以為香港帶來的機會,卻完全沒有提上日程。
[陳景祥 齊物論]
電子道路收費在一般人印象中只是記錄車輛在繁忙地區的使用情况,然後按標準收費,目的在減低路面擠塞,提高運輸效率。但其實近20年科技應用在運輸規劃上發展出「智能交通運輸系統」,應用數碼科技、定位系統、大數據等技術,令交通管理更有效率,這方面香港同樣落後於其他城市。
亞洲區例如新加坡、日本、首爾等城市,已經發展出先進的智能運輸基建,以無線通訊作為系統傳輸資訊的骨幹技術,協助紓緩交通問題,令駕駛者和運輸業界能更有效安排路線,避開擠塞地點。香港不是沒有發展智能運輸系統,但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門的監控交通流量、監測衝紅燈、電子咪表等,屬於政府「交通管理」的應用,在鼓勵有關技術在私營市場開發方面,基本上沒有任何成績。
官僚作風阻礙流行新技術
官僚作風不但沒有推動智能運輸系統向商業化發展,對一些已經在外國開始流行的新技術,在香港更處處被禁,例如打車服務的Uber,及無人駕駛汽車在香港要被迫拆走車內的自動駕駛裝置,凡此種種,都反映了特區政府沒有把握住科技帶來的機會,新生事物都在官員害怕「孭鑊」的心態下被「殺掉」。
新加坡以外,台灣近年發展智能交通運輸也卓然有成,當地的智能交通以電子、通訊、感測、控制與資訊科技融合,以大數據分析出各種有助決策的方案,讓交通運輸工具發揮最大效能。此外,台灣積極推動公私營合作,鼓勵把智慧運輸系統應用在物流和運輸行業,成為一門新興產業。
目前應用智能交通系統最廣泛的是日本,其次是美國,內地大城市如北京、上海也建設了先進的智能交通系統。
香港政府就推行電子道路收費計劃已做了三次研究,轉轉折折,到現在才公布試驗實施;按官方說法,電子道路收費的目標主要在解決交通擠塞,仍然只是做好「政府管理」的思維,電子道路背後的智能運輸概念可以為香港帶來的機會,卻完全沒有提上日程。
[陳景祥 齊物論]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