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今屆區議會選舉較為突出的現象之一,是投票率比4年前明顯上升。背後原因大概有很多。在選舉傳播方面,不少論者都提到,選舉前一兩個月中,主流新聞媒體對區選報道不多。但在社交媒體上,關於區選的資訊傳播卻頗為活躍,不少候選人亦在facebook建立了公眾專頁作宣傳。究竟社交媒體的選舉傳播跟選民投票參與程度有什麼關係?筆者想透過本文提供一些數據分析和個人觀察。
筆者的研究助理在選舉後一星期,在facebook用候選人的名字搜尋,看看每位候選人有沒有為自己設立公開專頁(個人戶口不計算在內)。結果,撇除自動當選者,867位候選人中,我們找到274位候選人的公眾專頁(註)。如果轉化到選區層次,在363個有競爭的選區中,有150個選區(41.3%)沒有任何候選人有facebook專頁,153個選區(42.1%)只有一名候選人有facebook專頁,餘下60個選區(16.5%)有兩名或以上的候選人有facebook專頁。
較多候選人fb專頁選區投票率較高
附表第一欄顯示,沒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平均投票率是44.4%。有一個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的投票率平均為46.5%,而有多於一個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的投票率則達50.3%。換句話說,有較多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投票率的確較高。
不過,我們需要留意,有沒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很可能跟選區的其他特徵相關,而真正影響投票率的因素,可能是這些其他選區特徵。例如候選人愈多和愈年輕的選區,愈可能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出現。附表第二欄就顯示,沒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候選人平均年齡為45.8歲。有兩個或以上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候選人平均年齡則只有39歲。第三欄則顯示,沒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平均有2.25名候選人,有兩個或以上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平均有2.77名候選人。這裏的重點是,如果候選人年輕和候選人數目多使得更多人願意投票,那麼有較多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投票率就會較高,但這並不代表候選人的社交媒體宣傳本身對投票率有影響。
有專頁選區戰情更緊湊
除了候選人數目和候選人平均年齡外,選區有沒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還跟選區的另外兩個特徵有關。首先,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戰情更緊湊。筆者計算了每個選區勝出者和第二名的得票率之間的差異,例如勝出者得票率為55%,第二名佔35%,差異就是20個百分點。附表顯示,有兩個或以上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勝出者和第二名之間的差異平均為19個百分點,而沒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相應的差異平均則超過25.1個百分點,亦即勝負差距更大。
第二,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家庭收入愈高。這裏,我們採用的是政府統計處201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當然,這些數據有兩個缺陷,第一是2011年和2015年之間有差異,第二是一些選區曾重新劃界。但在沒有更佳的數據下,我們只可以用2011年的數據作分析,而只有331個選區有2011年的人口特徵數據。結果,有兩個或以上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有19.5%的家庭月入在3萬元以上,而沒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只有11.9%的家庭月入在3萬元以上。值得補充的是,有沒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跟選區人口的年齡沒有顯著關係。
影響力不比其他因素大
那麼,如果我們排除掉其他相關因素,有沒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和選區投票率的關係仍會存在嗎?通過多變項回歸分析,筆者發現,選情緊湊程度、候選人數目、候選人平均年齡、候選人見報率、選區人口特徵,和選區是否涉及泛民和建制對壘,都對選區投票率有影響。在排除了這些因素的影響後,有沒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仍然對選區投票率有統計學上顯著的影響。不過,沒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的平均投票率,和有兩個或以上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的平均投票率,只相差兩個百分點左右,而不是附表顯示的接近6個百分點。換句話說,候選人的社交媒體宣傳,對選民投票參與的刺激作用是存在的,但它只是眾多影響選區投票率的因素之一,而且影響力不比其他因素大。
自發組織影響力不容忽視
不過,以上分析所顯示的很可能只是社交媒體的部分影響力,因為以上的分析有兩個基本特點:它以候選人的社交媒體行動為出發點,同時以選區為分析單位。但今次區選亦有出現的,是市民自己通過手機和社交媒體作關於區選的溝通,甚至是自發動員。筆者就有兩個個人體驗。選舉當天,筆者的一個大學舊同學WhatsApp群組就不停地跨區討論區議會選舉。該群組中的一位舊同學對時事和社運特別投入,對很多選區的候選人背景都有所掌握。當天群組中就有不少舊同學紛紛向他查詢自己地區候選人的背景。筆者相信,當天的WhatsApp討論,絕對有可能使一兩位未必一定投票的舊同學下了決心去投票。
另外,筆者住在錦繡花園,話說facebook有一個居民自發的「錦繡住客大聯盟」群組,在選舉過程中,尤其是因為管理處對候選人在區內的宣傳活動有較多限制,該群組成為了區內重要的選舉資訊傳播平台。在選舉當天,到了傍晚時分,更有住戶在群組提出,若有人有需要,自己可以開車接載沒有車的住戶到位於村口的票站投票。
雖然沒有確實數據,筆者相信這些市民自己在社交媒體上進行的選舉傳播和自發動員並不罕有。在適當的社會條件存在時,這些社交媒體上的自發組織和傳播的潛在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相比候選人主導的競選宣傳,市民自身的傳播和動員可能更有效,而且力量並不局限於個別選區。筆者傾向相信,雨傘運動對人心是有影響的,它不一定使更多人認同公民抗命和佔領街道的行動模式,但它應令更多人關心社會和自己的社區,亦令不少市民有求變的欲望,這亦使得更多市民更容易被動員起來——至少當我們談的是投票,即成本最低和最沒有爭議性的政治參與方式的時候。在這基本條件下,社交媒體對參與行為就可以有重要的催化作用。
註:有一位候選人的公眾專頁沒有任何內容,也沒有任何人按「讚」,筆者沒有計算這公眾專頁在內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筆者的研究助理在選舉後一星期,在facebook用候選人的名字搜尋,看看每位候選人有沒有為自己設立公開專頁(個人戶口不計算在內)。結果,撇除自動當選者,867位候選人中,我們找到274位候選人的公眾專頁(註)。如果轉化到選區層次,在363個有競爭的選區中,有150個選區(41.3%)沒有任何候選人有facebook專頁,153個選區(42.1%)只有一名候選人有facebook專頁,餘下60個選區(16.5%)有兩名或以上的候選人有facebook專頁。
較多候選人fb專頁選區投票率較高
附表第一欄顯示,沒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平均投票率是44.4%。有一個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的投票率平均為46.5%,而有多於一個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的投票率則達50.3%。換句話說,有較多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投票率的確較高。
不過,我們需要留意,有沒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很可能跟選區的其他特徵相關,而真正影響投票率的因素,可能是這些其他選區特徵。例如候選人愈多和愈年輕的選區,愈可能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出現。附表第二欄就顯示,沒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候選人平均年齡為45.8歲。有兩個或以上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候選人平均年齡則只有39歲。第三欄則顯示,沒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平均有2.25名候選人,有兩個或以上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平均有2.77名候選人。這裏的重點是,如果候選人年輕和候選人數目多使得更多人願意投票,那麼有較多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投票率就會較高,但這並不代表候選人的社交媒體宣傳本身對投票率有影響。
有專頁選區戰情更緊湊
除了候選人數目和候選人平均年齡外,選區有沒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還跟選區的另外兩個特徵有關。首先,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戰情更緊湊。筆者計算了每個選區勝出者和第二名的得票率之間的差異,例如勝出者得票率為55%,第二名佔35%,差異就是20個百分點。附表顯示,有兩個或以上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勝出者和第二名之間的差異平均為19個百分點,而沒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相應的差異平均則超過25.1個百分點,亦即勝負差距更大。
第二,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家庭收入愈高。這裏,我們採用的是政府統計處201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當然,這些數據有兩個缺陷,第一是2011年和2015年之間有差異,第二是一些選區曾重新劃界。但在沒有更佳的數據下,我們只可以用2011年的數據作分析,而只有331個選區有2011年的人口特徵數據。結果,有兩個或以上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有19.5%的家庭月入在3萬元以上,而沒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只有11.9%的家庭月入在3萬元以上。值得補充的是,有沒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跟選區人口的年齡沒有顯著關係。
影響力不比其他因素大
那麼,如果我們排除掉其他相關因素,有沒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和選區投票率的關係仍會存在嗎?通過多變項回歸分析,筆者發現,選情緊湊程度、候選人數目、候選人平均年齡、候選人見報率、選區人口特徵,和選區是否涉及泛民和建制對壘,都對選區投票率有影響。在排除了這些因素的影響後,有沒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仍然對選區投票率有統計學上顯著的影響。不過,沒有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的平均投票率,和有兩個或以上候選人facebook專頁的選區的平均投票率,只相差兩個百分點左右,而不是附表顯示的接近6個百分點。換句話說,候選人的社交媒體宣傳,對選民投票參與的刺激作用是存在的,但它只是眾多影響選區投票率的因素之一,而且影響力不比其他因素大。
自發組織影響力不容忽視
不過,以上分析所顯示的很可能只是社交媒體的部分影響力,因為以上的分析有兩個基本特點:它以候選人的社交媒體行動為出發點,同時以選區為分析單位。但今次區選亦有出現的,是市民自己通過手機和社交媒體作關於區選的溝通,甚至是自發動員。筆者就有兩個個人體驗。選舉當天,筆者的一個大學舊同學WhatsApp群組就不停地跨區討論區議會選舉。該群組中的一位舊同學對時事和社運特別投入,對很多選區的候選人背景都有所掌握。當天群組中就有不少舊同學紛紛向他查詢自己地區候選人的背景。筆者相信,當天的WhatsApp討論,絕對有可能使一兩位未必一定投票的舊同學下了決心去投票。
另外,筆者住在錦繡花園,話說facebook有一個居民自發的「錦繡住客大聯盟」群組,在選舉過程中,尤其是因為管理處對候選人在區內的宣傳活動有較多限制,該群組成為了區內重要的選舉資訊傳播平台。在選舉當天,到了傍晚時分,更有住戶在群組提出,若有人有需要,自己可以開車接載沒有車的住戶到位於村口的票站投票。
雖然沒有確實數據,筆者相信這些市民自己在社交媒體上進行的選舉傳播和自發動員並不罕有。在適當的社會條件存在時,這些社交媒體上的自發組織和傳播的潛在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相比候選人主導的競選宣傳,市民自身的傳播和動員可能更有效,而且力量並不局限於個別選區。筆者傾向相信,雨傘運動對人心是有影響的,它不一定使更多人認同公民抗命和佔領街道的行動模式,但它應令更多人關心社會和自己的社區,亦令不少市民有求變的欲望,這亦使得更多市民更容易被動員起來——至少當我們談的是投票,即成本最低和最沒有爭議性的政治參與方式的時候。在這基本條件下,社交媒體對參與行為就可以有重要的催化作用。
註:有一位候選人的公眾專頁沒有任何內容,也沒有任何人按「讚」,筆者沒有計算這公眾專頁在內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