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明年10月1日,人民幣將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特別提款權(SDR)籃子貨幣,那標誌着中國經濟取得的成就和國際對中國金融改革開放的認受。然而,嚴峻的挑戰仍將擺在中國的面前。
人民幣匯率風險評鑑
在「入籃」前後,人民幣持續偏軟;在本文截稿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更創多年來的新低,回到了2011年的水平。人民幣匯率近年走勢主要是由於中國近年經濟和出口增長放緩,那屬於市場對經濟形勢的合理反應。然而,中國經濟規模和出口佔全球比重卻是這次人民幣「入籃」的主要條件。與此同時,人民幣國際化水平仍尚待提高,特別是自由兌換的有關規範也需要逐步放寬。
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有其結構性因素。近來,體制內外諸公可謂是「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說採取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保底也罷,說以「改革紅利」或科技創新來促增長也罷,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案縱燃千呼萬喚,仍有待化繭成蝶,且還有待實踐來檢驗。
農村剩餘勞動力尚存,因而中國出口商品覆蓋面應是寬闊的。在一段較長的時期內,中國既需要出口資本或技術含量較高的商品,也都需要出口低資本或技術含量的產品,即不僅應出口飛機、火車和工作母機,也要出口鞋、成衣和農產品等。由於近年中國資產和勞動價格急升,中國出口低技術含量商品的競爭力下降。維持出口商品多樣化對促進國內就業和經濟影響是正面的,因而短期內人民幣匯率難有大升,反之下行壓力明顯。而升值應該出現在出口競爭力全面復蘇以後。當然,若國際市場對人民幣需求急增,也會有利其匯率上升,但僅僅由於諸如投機性需求增加所引發的匯率上升仍不會是太健康的現象。
中國經濟風險上升
中國國內經濟運行風險近年也有上升趨勢,這裏指的是經濟增長距離達標差距較大,或出現硬着陸的可能性正在增加。其中危機的一個觸發點應是大陸樓市,「新常態」下大陸的房價並沒有明顯下調,那市况應是由政府政策導致的,因為若房價下挫,財富效應會令消費及投資萎縮和失業上升。
但高房價卻令發展商投資意欲不減,在許多城市新增供應比成交量還要多,庫存和其他原因導致的空置單位數目都在上升,這些情况也出現在一些大城市。市場上海量的庫存房和空房猶如當前中國經濟的一個定時炸彈,問題既迴避不了,政府卻又投鼠忌器。
最壞的情况會是那泡沫在全國範圍內全面爆破,且波及部分中小型管理不善的金融機構,形成系統性的危機。而那樣的情况也會影響經濟增長和人民幣匯率的穩定。
本文並不重點討論貨幣自由兌換或使用情况,但需要指出不論一個經濟體的表現如何,也不論它的人均收入高或低,匯率下行都是不會吸引投資者購買那種貨幣的,波幅過大也難以讓長線投資持有該種貨幣或以此為計量貨幣。人民幣「入籃」無疑是其國際化的里程碑;明年10月1日,它在SDR籃子的權重為10.92%。而要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能在各國間廣泛流通、有國際間普遍認可的價值、能作為國際結算和儲備的貨幣也需要看中國實體經濟的表現,特別是它克服眼前挑戰的能力。
在這個基礎上,中國的金融改革當然既值得期待,也值得觀察。
作者是資深香港評論員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