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期地圖有來自健康空氣行動,透過路上觀察課、用嗅覺繪製出中環德輔道的街道地圖。區議員先生,德輔道中作為中環其中一條交通擠塞最嚴重、空氣污染最嚴峻的街道,人人在裏頭吸着廢氣,默默用一己健康為汽車埋單。最近政府提出電子道路收費方案諮詢,大眾紛紛對此作出徵費形同「懲罰窮人」的回應,而人人皆有責任保護環境的這方面卻沒有太多討論與着墨。而除了以上方案,是否也需一併考慮整全的道路管理方案,例如劃出電車及行人專用區?這樣不但能改善路面空氣質素,更重要的是釋放大眾對中環的空間使用想像,真正還路於行人。
中環價值vs.另類空間想像
2004年台灣作家龍應台創造了「中環價值」一詞,意指中環是香港資本主義的核心地帶,在追求個人財富與商業競爭的同時,更把「經濟」、「致富」和「效率」視為社會進步指標。亦難怪,從中環現時的空間設計佈局便能洞察這個詞彙的運作邏輯——離地而密集的天橋系統,還有無盡的拆卸和重建。除了餐廳和商店,這地方不適合停留或生活,不停的流動和工作才是代名詞。
路上觀察學 以街道氣味導航
亦因這個離地的城市體驗,我們不從落地觀察街道,與街上一事一物互動連結。所以,CAN團隊在12月中旬走到德輔道中,撇開匆忙腳步,打開五官的天線,把心思投放在平日不加留意的街頭細節。而我們嘗試以嗅覺導航,赫然發現了不一樣的德輔道中:在街谷效應下,密集的巴士線令巴士排出的廢氣堆積起來(4,6),僅能在通往海邊的橫街夾縫間享受海風的沁潤(3,8),而上班族常常落街抽煙減壓,煙頭都栽滿區議會的路邊盆栽(2,5),馬路兩邊建築工程揚起裝修的味道(9),婆婆努力從樓上辦公室和地舖回收一大疊地箱,因而傳出濕漉漉的紙皮味(7),整條街道都瀰漫着緊張的氣氛,途人輕易嗅出壓力和促忙的氣味。而骯髒的街道空氣,亦變相令行人傾向躲進被玻璃包裹的連鎖食店內,鮮有享受戶外用膳的樂趣(11-15)。
用嗅覺建構了一幅街道地圖後,便不難發現德輔道中路面污染嚴重,並不是一個適合停留的地方。據統計,微細懸浮粒子(PM2.5)平均錄得每立方米55微克,遠超世界衛生組織標準25微克的指標1。
然而,近期不少團體都努力倡議中環的空間再造可能性,中環街市能逃過被塗脂抹粉成商業「活化」工程,未來又能否成為一個現代市集和創業空間?這條車來車往的馬路,能否成為行人專用區,回歸行人,讓公共空間得以在這個城市核心綻放?
(1思匯《電車沿線PM2.5污染》,2015年4月30日)
策劃鎅楛d空氣行動(Clean Air Network CAN)
創作癶聶o琳
編輯瘬移憪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