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公立醫院自2008年開始引進手術成效監察計劃,蒐集及分析17間設有外科手術部門的公立醫院的手術成效數據。每年屆此時刻,就是我們進入分析數據最關鍵的階段,明年年初我們會將數百頁的詳細報告內容,完整地向相關專科醫護人員發布,並在周年論壇上交流討論。
我在2013年開始準備接手這計劃的總監工作,當年正值威爾斯親王醫院首度在緊急手術中被列為表現遜色。因為威院是新界東聯網的龍頭醫院和中文大學的教學醫院,有很多人都對結果感到意外。而我作為部門主管,一方面要幫助同事一起面對跌出界外的事實,另一方面推動全面病人流程的回顧,以科學的方法去找出我院表現遜色的原因。及後根據數據分析顯示當年醫院的深切治療支援不足,之後威院加強了手術後的加護設施,以致一年後表現重返界內。
指醫院為達標選擇病人 說法不公平
不時有傳媒引述一些說法指有醫院為求表現達標,選擇低風險病人,避免為高風險的病人進行手術。其實這種說法對前線醫生十分不公平。外科團隊面對病人必然會獨立考慮並平衡手術風險和好處,並且以病人的最佳利益出發。權衡手術風險是醫生必須進行的工作,例如對於一些末期病人,紓緩治療確實比外科手術令病人更有裨益。事實上,假如醫生迴避高風險手術,公立醫院就不會進行器官移植和大型癌症手術,但事實並非如此,手術數據顯示這類手術年多來不跌反升。
手術成效監察計劃是回顧式的數據蒐集工作,個別醫生根本無法透過預先調整手術的選擇,從而影響部門整體的成績。而且有關數據已將病人的風險因素計算在內,高風險病人的死亡並不會引致成績明顯下滑;相反,低風險病人預期以外的死亡往往是令一間醫院整體成績急跌的原因。
我們的團隊目前正整理2014至2015年度各醫院的成效數據,但這只是第一步,計劃的目的是我們的外科團隊透過數據分析,取長補短互相學習,令整體質素持續改善。所以隨後進行的多重數據分析,包括醫生當值人手、護理人手、病房入住率、深切治療設施支援等,以及和醫院團隊逐一回顧和深入分析個案,才是整個計劃的重點。和前線同事一樣,我們最關注的是客觀數據帶來改善方向的啟示。
作者是醫院管理局
手術成效監察計劃總監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