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推出「退休保障」諮詢文件可謂一波三折,先有周永新教授不滿政府「唱衰」「不論貧富」的退保方案,擺明車馬撐「有經濟需要」的退保模式,是假諮詢,不想推行全民退保(即不論貧富,一律在某個年齡劃一拿相同數目的退休金3230元)。諮詢文件出台之後,一批支持全民退保的學者召開記者會,表示對政府的取態失望,宣布不會參加政府的任何諮詢。
沒成功範例可循 須冒險實行
香港的退休保障主要依靠強積金制度,但強積金只覆蓋工作人口,沒有進入職場的如家庭主婦就被排除在強積金之外,一些民間團體於是從1994年開始就提出設「養老金」的構思,特別是爭取保障貧窮長者的生活。事實上,政府的退休保障諮詢文件混合了長者貧窮和退休保障兩個範疇不同的問題,前者是福利,後者涉及和金融投資相關的議題,其實應該分開處理。對於有工作、又懂得及早做好退休準備的人來說,派給他們每人3230元的幫助不大。但是,即使針對「有經濟需要」的人派錢,政府財政承擔長遠仍然會出現問題。
按諮詢文件列舉比較「不論貧富」和「有經濟需要」兩個方案,「有經濟需要」方案雖然較保守,不是人人都可得3230元,但政府出現結構財赤的年份比「不論貧富」只延後5年,財政儲備耗盡則只延後7年(諮詢報告頁49)。換句話說,即使政府接受「有經濟需要」的方案,香港仍然無可避免會陷入「水乾」、公共財政入不敷支的局面,只不過可以「拖多幾年」,稍遲才「爆煲」而已。退休保障之難,是沒有任何一個可供借鑑的成功經驗,有些國家因處理不善而破產,也有些因長期入不敷支而造成嚴重財赤。為何如此?
沒有解決辦法 只在乎如何取捨
退休保障有四大難題是不容易克服的。第一是經濟效率問題,如果經濟不振或長期停滯,稅收和政府財政就無法支撐。第二是社會公平問題,到底哪些人應該受惠,哪些不應該,是否一律發放,都是爭論不休的議題。三是權利義務問題,工資較低的是否所得的保障金額也較低?四是世代平衡問題,年輕一代是否應該承擔支付退休金給上幾代跟自己無任何關係的人?
這些問題都沒有答案,關鍵是政府的取捨,民主國家主要是看選票,有時明知不可為也要去馬,終導致財政危機。
[陳景祥 齊物論]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