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譚新強﹕看畢星戰7 科技進步令人失望?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29日 06:35
2015年12月29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Paul Krugman在上周的紐約時報專欄內提到他看完星戰7後,反令他慨嘆近四十年來對科技進步的失望。他指出尤其是在運輸上,飛機及汽車的速度都沒有明顯進步。正如著名Facebook投資者Peter Thiel說:「我們想要如60年代卡通片(當年不叫動畫)《The Jetsons》中的flying cars(飛行車)沒有出現,得到的只有Twitter的140字。」80年代電影《Back to the Future》裏的flying hoverboard也沒有出現,只有常起火的地上風火輪!


物質科技發展 落後資訊科技

Krugman當然承認資訊科技的快速進步,但他指出人類還是活在一個物質世界,所以資訊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仍渴望實體世界有更多的科技突破,如太空旅遊及新能源等領域。


首先我相信全世界大部分的年青人都不贊同 Krugman 有點小看資訊科技的論點。此刻幾乎全人類都上了智能手機癮,廢寐忘餐,不能自拔!這發明怎可能不是最偉大的!我們活在當下,當然會有偏幫現今所見的事物,但客觀一點來看,很難不承認過去的某些發明如蒸氣機、汽車、飛機、電器化、電話、以至盤尼西林等的重要性,絕不低過互聯網。(李光耀更認為空調才是最偉大的發明呢!)


但在現代物理科學層面上,資訊(information)的確是一個非常基本的概念。在狹義相對論內,其中一條基礎假設(postulate)就是任何information 都不可能用超過光速來傳遞。Quantum Mechanics裏的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更把量子層面的隨機不確定性(例如position和 momentum的complementary variables)跟observer觀察者)及訊息的交換牢牢縛在一起。概念很玄,充滿哲學及宗教味道,想多會頭痛。


虛擬世界仍不能取替實體世界

虛擬世界無疑暫仍不能完全取替實體世界,但假如我們衝破屏幕的 interface,電腦網路直接跟人的大腦及神經系統連線(科技上逐漸可能,但道德及法律問題很大),那麼這將更接近電影Matrix 裏的虛擬世界。亦跟莊周蝴蝶夢的道教意境有點雷同。


近年在矽谷,確有一批創業家及投資者,如Elon Musk、Peter Thiel、Bill Gates等,返璞歸真,取難不取易,投資在一些硬件實體科技上,如智能電動車、機械人、drones、太空旅遊、新能源等等。Tesla是其表表者,市盈率超過100倍,市值高達300億美元,但仍遠低於純軟件Uber在private market中取得的600億美元估值。Uber 最值錢的可能不是它的科技,而是它的法律團隊!


我對Krugman興奮的太空旅遊技術不感興趣。穿梭機的經驗証明用太空人來做太空探險任務,阻手阻腳,浪費資源,更掉了數條人命。在科學上,用無人太空船有更佳效果。


新能源出現三大利好催化劑

但我完全認同Krugman對新能源,尤其是對太陽能幫助解決地球暖化問題的期望。最近還有三個利好投資的催化劑:1) 美國國會通過了延長太陽能的30%投資免稅額三年,至2019年、2) 中國宣布了風能及太陽能明年的電價遞減表,看似壞消息,但其實意味著財政部和電力部「傾掂」,明年初即將公布久等了的太陽能項目補貼名單,對晶科(JSK)及天合光能(TSL)等公司極為有利、3) 天合光能,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組件生產商,一如我所料,最近也宣布了私有化計劃,但出價頗低,相信仍有提價空間。而晶澳太陽能(JASO)亦已升穿私有化價,意味投資者盼望加價。


上周我也看了星戰7,亦有些略不同的感慨。科技上我最失望的仍是3D技術,比71年前的「Monster from the Black Lagoon」基本上沒有進步過。電影特技亦非常差勁,戲內的科技亦毫無新意,壞人的射擊能力仍出奇的低。最後,三位原主角的年齡總和是196!能不唏噓嗎?


(中環資產持有Facebook、晶科、天合光能、及晶澳太陽能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 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