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瑋康:《我的奮鬥》 種族主義 啟蒙運動長青網文章

2016年01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1月02日 06:35
2016年01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納粹黨領袖希特勒(Adolf Hitler)的自傳《我的奮鬥》(Mein Kampf)的德文版權,屬德國巴伐利亞地方政府。為了防止納粹再興起,德國政府在戰後禁止該書在德國印刷。但按德國法例,書本版權在70年後便會失效。按此計算,《我的奮鬥》的版權在2015年底便失效,2016年便可以在德國再出版。德國學界將率先在2016年1月出版學院版本《我的奮鬥》,增加約1200頁的詳細評論、註解,比原版800頁還要多。由此希望可以啟迪讀者,應批判地理解納粹思想。其實《我的奮鬥》已有多國譯本,德國民眾早已可以在不同國家購買。但今次德文原文的《我的奮鬥》可以重印,卻有另一種重要意義。換言之,德國長期禁止討論納粹黨的禁忌將會漸漸打破,納粹思想可能會在德國再次興起。


種族主義 未因納粹黨瓦解而消退

為什麼德國政府這麼忌憚《我的奮鬥》?撇除擁護極權主義的想法,《我的奮鬥》令人擔憂之處在於種族主義、排外主張。納粹黨按當時的演化論、人種知識,構造了所謂的「日耳曼人優越論」,其他非日耳曼人都是低等的說法。按照這種想法,所有非日耳曼人都要受日耳曼人統治,或者都要滅絕。這種想法當然毫無根據,因為種族、血緣根本沒有所謂高低、優劣可言。雖然如此,然而這種想法並未因納粹黨瓦解而消退,仍然大有市場。原因很簡單,因為種族主義預設,自己族群一定正確,對方族群一定錯,於是簡化所有社會問題,直接把責任推到別族身上,由此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簡單來說,凡持這種想法的人,都是「只問關係,不問是非」。


由於近來因伊斯蘭文化、難民問題,使歐洲社會原有的整合問題惡化,種族主義也再次抬頭。當然,現在的種族主義未必是納粹黨的版本,但兩者卻有共通點,就是排外的保守心態。凡主張種族主義的人,都會強調自己民族與其他民族的特殊性,彼此之間絕不能溝通。由於不能溝通,所以凡有其他民族在歐洲居住大都會被視為侵略者,一如希特勒經常強調的「生存空間」(Lebensraum)受威脅。在現時歐洲的保守心態背景下再版《我的奮鬥》,難怪猶太人團體固然憂慮反猶思潮再現,伊斯蘭團體也擔心反伊斯蘭運動。綜觀歷史,極右思潮興起與經濟衰退有密切關係。按現時歐洲經濟復蘇的情况,極右思想也不會形成大規模勢力。雖然如此,但德國的新納粹黨、反伊斯蘭的PEGIDA仍有一定勢力,所以德國政府仍會積極提防。然而,要撲滅極右思想,最終的方法還是教育大眾。這裏便涉及社會大眾的啟蒙。


真正啟蒙 在於有否勇氣反省已有信念

啟蒙運動可說是現代文化的開始。前現代的中古時代,大部分人無知而盲信權威。所以按這種背景理解啟蒙的意義,是我們需要擁有更多知識,以消除無知。但事實上,我們擁有更多知識,不代表一定會理性思考。反之,我們仍然可以相信某些未經反省的信念,視之為金科玉律。我們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可以自由獲得不同的知識,但有人會選擇拒絕去接受一些與自身信念相異的資訊,堅持在蒙昧的狀態。因此,正如德國哲學家康德(Kant)所言,真正的啟蒙不在於我們擁有多少知識,而是在於我們是否有勇氣深入層層反省已有的知識,以至信念。要培養這種層層反省的理性思維,正是教育的核心環節。也即是說,要消滅極右思想,首要培養大眾「只問是非,不問關係」的理性思維態度。


與其擔心要不要禁止印刷這些主張種族主義的書籍,德國政府倒不如想想如何能真正啟蒙大眾,使用正確的理性思維。再者,《我的奮鬥》已有多國語言版本,隨手都可以買到,種族主義要復辟,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可能。因此,每一個擁護自由平等的世界公民,倒不如想想如何使身邊的未啟蒙人,了解真正的啟蒙,抵抗愚蠢的種族主義,才是根本之道。


作者是旅德學者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