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織網達人﹕所有決策都是政治 我不喜歡,但是真的長青網文章

2016年01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1月03日 06:35
2016年01月0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新年伊始,退保爭拗從二○一五年,帶到二○一六年。


我拿來關於退休保障的新聞剪報,資料夾厚幾百頁,所謂爭拗,其實由九三年就開始,標題有「強烈要求設立退休保障制度,工聯民建聯明日發起大遊行」。


二十二年過去,事情沒多大改變,團體依然爭取退保,商界繼續說退保會爆煲。


我一直把新聞揭下去,剪報中的周永新教授,頭髮由濃密變稀疏,如今已夠資格拿生果金了。


二十年來,在退休保障上,香港人輸了好多時間。


自彭定康不考慮醞釀多時的中央公積金,轉而提出老年金,諮詢後收回再重推,退保至今一直在政治角力中折騰,換來的,只有一個人人呻笨的強積金。


金額太大、範圍太廣,再基本的權利保障,也得面對政治現實,淪為籌碼;而負責研究的人,也不免被看成當中的棋子。


周永新大半生為香港人織保護網,二十年前就知道這回事。


「當年彭定康問我,為什麼反對老年金,我說人們的福利保障不該被拿來玩政治。他說,Nelson,你不知道所有政府決策,都是政治決定嗎?」


二十年後,被指轉軚推出老年金的他,再次捲入漩渦,訪問中,他先旨聲明不再談林鄭的指摘,但說到退休保障計劃總是生不逢時,一而再在政治角力中胎死復中,他無法不承認,「雖然我不喜歡,但彭定康所說的,是真的」。


講足30年退休保障 次次死於政治角力

1. 當年論文題目 香港是否適合推社會保險

踏進周永新的辦公室,甫坐下,他就說起自己七○年代已開始在報章寫文章,談社會保險。他走到書櫃,拿起一九八一年的《明報月刊》,第七十二頁有他寫的〈財政預算與入息的再分配〉。他苦笑,「(林鄭)還說我不懂公共財政」。


二○一三年六月,周永新帶領的港大社工系研究團隊受政府委託,開展「香港退休保障的未來發展」的研究計劃,翌年遞交報告,提倡老年金,在不設審查之下,向全港年滿六十五歲的人發放三千元,至於錢從何來,他建議僱主僱員繳交1.5%至2.5%薪俸老年稅,政府再注資五百億種子基金。不過,政府這一年來都唱反調,直至上月冬至,終於發表諮詢文件,提出兩個方案,一是把周永新的「全民老年金」方案包裝成「不論貧富」方案,強調打工仔交稅養全港老人,二是政府表明傾向的「有經濟需要」方案,資產上限定在八萬元。事後,周永新則開記者會指諮詢文件數字不盡不實,政府只為了打倒全民方案;曾是社署署長、與周永新認識多年的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則批評周永新部分建議是很隨意的說法、不掌握公共財政。


五十年代 港府欲搞中央公積金制度

周永新六九年在港大文學院畢業後,轉讀一年社工文憑,及後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讀碩士,論文題目就是香港是否適合推行社會保險,當中現在討論的全民老年金,就是社會保險其中一種。「外國說的社會福利,最重要其實是社會保障,看到的書,全都談貧窮,這或許因為二戰後,歐洲百廢待興,當時政府答應人民,戰爭後有公平的社會保障制度,讓人免於匱乏,免於恐懼」。後來他研究東南亞社會保障制度,在曼谷聯合國亞太分部,看過好多政府文件,「原來五十年代初,香港政府已想過搞中央公積金制度,因為英國當時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都做了。但當時香港太亂,那是韓戰之後、新中國成立,亂晒大龍」。


2. 弔詭的全民老年金 拿更高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大你

「我想講的是,香港並不是沒想過要有一個退休保障制度,只是種種原因,沒能做到。」


七十年代,周永新訪問勞工團體,一直主張在香港做社會保險形式的老年金。「當時做了很多論壇、落區,去葵涌葵興,但後來做調查,發現工人根本不認識什麼叫社會保險。」常被人質疑他轉軚的他,說這是他第一次轉軚。「工人不支持,於是轉策略,做中央公積金。人們不願意交稅供養整個社會的長者,那不如儲錢給將來的自己吧,這比較容易接受。與強積金不同的是,供款不交私營機構打理,直接由政府管理。那是八十年代的事。」


大多數支持中央公積金 政府最後擱置

其後,他與很多關注勞工保障的人,為此花了上十年的工夫,儘管期間有政府官員告訴他,政府不會考慮中央公積金,頂多只會推行長期服務金。那個年代,要推出的政策,沒幾人會反對,是個政府說做就做的年代。周永新本來認為,要推中央公積金,九一直選是個機會,雖然五十六名議員中,僅十八人循直選入局。「我們跟好多方面的團體談過,工人、街坊,但重要的是僱主肯落水才行,當時工業總會、總商會、飛哥、田北俊,都說可以接受。九一年立法局第一次直選之前,我們與所有候選人談過,他們都同意支持中央公積金。」可是,政府在直選後兩個月,搶閘成立「退休保障工作小組」,檢討中央公積金,同時研究其他方案;翌年,推出強積金諮詢文件,後來政府指「不獲社會普遍支持」擱置;再過一年,政府就推出比中央公積金更進取的全民老年金。


3. 墮進政治漩渦 強推強積金 萬劫不復

自此,退休保障,開始墮進政治漩渦,萬劫不復。「當時我覺得很詫異,問負責推行的副教育統籌司林煥光﹕為什麼政府突然變得這麼社會主義?這完全不像政府的作風。他當時怎回應我已忘了,但我記得他一臉迷惑。」不考慮中央公積金,反而大力推動老年金,周永新形容是未學行先學走,他百思不得其解,當時只想到兩個解釋,一,政府是為了打倒中央公積金。「它不想行公積金,所以就拿一個更高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show hand大你。當時一個很高級的官員跟我說,政府不這樣做,如何推倒中央公積金?」 二,政府把社會保障當成政治籌碼。「當時彭定康有兩個重要政策在手,一是政改,二是老年金,他為了爭取民意通過政改,就用老年金來收買人心。」一九九四年六月三十日,立法局通過政改方案;九五年一月,政府發表老年金諮詢結果,指所得民意支持不足,港府要重新評估情况及考慮其他方案,包括強積金,兩星期後,行會決定支持強積金。


推倒中央公積金的謎團

那時候的殖民地政府,四年之內,先是擱置強積金,然後推出老年金再收回,最後用半年時間通過強積金並立法,峰迴路轉,難免讓人認為背後有政治目的。「涉及的人物,我不能說,我只能告訴你,後來有人跟我說,彭定康來做港督時,是八九六四之後,英國政府不想因為中央公積金,而留有一大筆錢由將來的特區政府控制。所以他們要推倒中央公積金。」翻看剪報,在彭定康政府向立法局提出老年金的政策意向後,雖然有團體不滿,認為應先推行中央公積金、政府應參與供款,但不論是官方林煥光的推銷言論,抑或民間團體的抽樣調查,都指民意傾向支持老年金。直至九五年初,諮詢期完結,政府發表諮詢結果,指「民意支持不足」,突然打退堂鼓。當時有報章指,政府統計意見時,除了信件外,計算簽名運動時,只計及運動次數但不計簽名人數,才讓反對老年金的數字少於贊成。及後,彭定康歸咎老年金未獲中方首肯,指「如果現時堅持推行老年金而中方會在九七年後全盤推翻,這樣做便不太負責任」。


雖說中方意向看來舉足輕重,可是後來在推行強積金時,由在立法局動議至表決僅三個月時間,中方曾批評英方沒給予充分時間研究強積金草案,便把草案提交立法局,表明九七後不會對計劃負上責任,當時政府不理中方反對,如期二讀。


4. 十年籌謀 臨門一腳被打垮

凝聚好的民意、強勢的政府,本來是個推動退休保障的時機,可是落得如斯結局,只能怪它生於亂世。周永新知道,那時候對於退休保障的討論,政治意味太濃,背後有太多政治謀算,「那都是我事後聽回來,我是當局者,怎能看得出?」但花了十年時間凝聚共識的中央公積金,臨門一腳被彭定康最後搞不成的老年金打垮了,當時的周永新很失望。「我係有啲嬲彭定康。」


轉軚?錯過時機?

當時的周永新,曾經聯署反對突然殺出的老年金,但二十年後的今天,研究報告卻倒過來成為老年金的主張者,被質問轉軚,可其實他只是回到自己七十年代的初衷。他說,人們說他轉軚,他只是因為客觀形勢變了,社會結構、整個觀念、政治角力,再找合適當時的做法。「九十年代時反對,是因為我覺得社會未ready……(回頭再看,是否錯過了時機?)那,可以覺得是個時機……但我相信臨立會會否決它,臨立會也否決了當時在九七前通過了的議案,李卓人推動通過了集體談判權,臨立會便否決了。」直至這次替政府研究退保,起初也沒有想到老年金是個選擇。當時是梁振英當選特首後一年,新增的長者生活津貼開始發放,那是在長者綜援及生果金之間多加一重資助,資產不多於二十一萬的長者可以每月申領約二千元生活津貼。「到一四年四月,我們在交報告草稿前兩個月,政府才開始給我們統計數字,長者生活津貼原來有近四十萬人申領。香港長者約一百萬人,既然政府已承擔了一半,哪為什麼不行多一步,做全民老年金?」做研究的那一年裏,周永新團隊四出落區做諮詢,認為沒有審查的老年金,才能讓老人家安心、踏實。「有好多長者告訴我們,為了可以拿長者生活津貼,把自己的積蓄轉名給子女,我們覺得是擾民。子女不小心花掉了,老人家如何是好?我也有替媽媽申請,但我與她關係好,如果你去問你婆婆,戶口有多少、股票有多少、保險箱有沒有金,她會怎樣想你?孫女吼住婆婆的錢啊。好了,婆婆為了自保撒謊,政府知道了,調查問話,孫女卻被冤枉了。」


「十年使一百萬,你以為好多錢?」

再者,政府拋出之審查方案將資產限額上限定在八萬,太苛刻了。「別說上限八萬抑或二十萬,我在電台節目遇過一個聽眾,七十多歲的退休教師,退休時有百幾二百萬,花了十年,已剩下七八十萬。」他太揮霍?「十年使一百萬,你以為好多錢?有屋住的老人家,也要交管理費、做維修。有些人問,為什麼有樓的長者,不做逆按揭?我問過長者,原來他們住的樓,大多是年輕時開始供,到現在已是三四十年樓齡,地段優越的不說,住土瓜灣、荃灣那些,最多值二三百萬,住多十五年,百年歸老,那時已是五六十年樓齡,危樓喇,可以按多少?每月才給你三四千元。」政府曾經解釋,八萬元是綜援的資產上限一倍,數目是為了方便討論。「哪為什麼不是長者生活津貼的一半、十一萬?為什麼你要拉低個標準,不是扯高個標準?不過這樣說的話,林鄭可能又話我隨意㗎喇。」


5. 根本無心推全民退保 政府不如大方說放棄吧

事已至此,周永新自言,他並不是非全民退保不可,認為政府不如大方對香港人說放棄全民式的退休保障,「這樣我反而信服,巿民反對的話,你們就自己向巿民交代,不要擺我們上桌。」然後,他甘冒又再度被指轉軚的風險,提出「最後要求」,「如果真要是『有經濟需要』,快快趣趣搞,拖下去,大家都知,現屆政府、下屆政府……who knows?最低限度有幾十萬人受益」。他憂慮,爭拗十幾年的退保,本來可以有個了結,現在又重新再爭拗,不少民間團體會忍無可忍,「讓一讓步啦,如果唔係,佢哋會採取一切手段」。


長者生活津貼 是周永新建議的

我問周永新,做政策研究多年,失是否比得多?「很多時,要等時間,政策需要時間來改善。」關於老人的研究,周永新自言大大小小做了不下十個,成就也是有的,不過大多是小修小補,未能推動什麼革命性的改變。彭定康時代結束後,董建華上任後,周永新為政府建議的政策,其實算是實行得比較順利。「董建華當選後就找我,看看有沒有什麼可以為老人家做,希望趕在上任時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當時,老年金觸礁,政黨要求政府增加長者綜援一千元,周永新落區做調查,「發現老人家實際好多,說加三百至五百,已經好滿足,最後長者綜援加了三百八十元。」


二○○八年,他研究如何改善長者社會保障,當時他建議在生果金與長者綜援之間,加多一重保障,即是後來梁振英的長者生活津貼。「但當時的曾蔭權政府對我的報告沒有反應。直至四年後,二○一二年,唐梁競選,唐英年民望開始下滑時,提出多給老人家三千元,人們問他可不可行,他還說周教授已做了研究。好明顯他看了報告。後來演變成梁振英的新政。他們當然不會說是周永新建議的,但始終是做到了,只是需要時間。」我說,周教授,你人很樂觀。沒想到,他失笑了,久久無法言語。「所以,特首選舉本來也是個好機會,推動全民退保。我不是說政改應不應該通過,但,如果政改通過,如果有一人一票,我會跟候選人說,支持老年金的話,我可以保證他二十萬至三十萬票。」政策要進步,或許真要等上以年計的時間,但退休保障,也似乎等得已太久了吧?


文畧笆聾

圖畧笆聾憛B資料圖片

編輯瘬移憪

[email protected]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