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何志平:港府施政傳統 沒有全民福利概念長青網文章

2016年01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1月07日 06:35
2016年01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紛紛擾擾的退休保障諮詢攪動社會神經。要問及何至如此,不能不追根溯源,推究歷史,看看香港福利政策的來龍去脈。


香港從來就不是一個福利社會。自1840年代開埠以來,英國人佔領香港為的就是賺錢,在百多年的英國統治中,香港就是個赤裸裸的功利社會,並非福利社會。


從開埠之初到1900年代,香港社會華洋分治,形成兩個完全不同的社會:洋人社會享有高福利,有房屋、醫療、教育的福利待遇,當然這只限於英國人以及港英政府的大部分公務員、英資企業僱員等。以醫療服務為例,當時香港醫院的醫生,都是跟隨英國軍隊來到香港,首先是負責軍人的健康情况,然後兼顧公務員以及當地的英國人。對於中國人,除了少數人有條件找中醫看看外,普羅百姓求助的只有車公、北帝、譚公等民間去除瘟疫傳說的期待——這也是那些年車公廟、搶包山、太平清醮興盛的主要原因。


1950年代前社會福利 港英當局沒作為

自19世紀中葉起,一些西方國家開始興起國家醫療政策,這被認為是政府應有的職責之一。但在英國統治下的香港,華人社區衛生、生存條件依然堪憂。當時的港英政府對此不能視而不見,於是,他們動員當時英商中的華人買辦,將他們賺取錢財中的一部分捐出來興辦華人醫院,1870年,在廟宇中誕生的一個小小的中醫診症廳——東華醫院成為華人的首家醫院,它承擔了全港華人的醫療服務。1872年東華醫院建成,這就是今天東華三院的第一所醫院。


1894年5至10月,香港流行鼠疫導致2000人以上喪生,成為香港自開埠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香港三分之一的人口驚恐地逃離香港。在那之後,東華三院的另外兩所醫院廣華醫院1911年建成,東華東院1929年建成。


1894年的這場鼠疫,令華人終於獲得了西醫治療服務。但是,一直到上個世紀的50年代前,香港的醫療制度一直是「兩制」,政府醫院老百姓進不去,華人只能在東華三院看病。大約1950年代,有了剩餘資源後,部分政府醫院才開放華人診治。但是,公眾醫生的待遇仍然保持「兩制」——政府醫生待遇高,東華三院待遇低,一直到1990年醫院管理局成立,這「兩制」才取消,香港才開始了真正的公共醫療,全民健康一體化的全民醫療服務。


醫療衛生福利的演變從一個側面顯示,香港1950年代以前的社會福利,完全靠華人社會自己處理,港英當局沒有作為。1950年代以後,香港發生了幾件大事,特別是1971年麥理浩出任香港總督,香港社會福利才開始出現。


1953年深水埗發生石硤尾寮屋區大火,令53,000名災民無家可歸。當時政府為了盡快為災民提供安身之所,便火速在原址附近興建徙置大廈。此後,政府又在港島及九龍各處興建徙置區以吸引居所簡陋、衛生環境較差的木屋居民入住,自此香港公營房屋(公屋)的歷史開啟。


1967年的六七暴動,令港英當局反思,間接促使當時的殖民政府改善施政,認為要穩定社會,需要多辦福利。


1971年麥理浩上任,他在任內推動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涉及房屋、廉潔、教育、醫療、基礎建設、交通、經濟和社會各個範疇。從福利方面,10年建屋計劃、「居者有其屋」計劃、9年免費教育等,紛紛推出。


政府福利概念不清晰 政策局各自為政

但這些福利發展除了9年免費教育與公共醫療外,大都不是面向全體市民的,港英政府的福利政策是救濟為主,只要一個安全網。港府傳統裏,沒有全民福利的基本概念。


在接近回歸的1993年,香港才開始實施綜援計劃,也是以救濟為主的社會福利。


時至今日,特區政府的福利概念依然不清晰。而且,各個政策局有各自的「視野範圍」,都各自為政。醫療、教育、房屋、扶貧、養老,由各部門分管,但標準不一樣,理念不統一。比如老人定義應以多少歲為準、退休年齡、老人上樓、老人醫療、綜援等等,在年齡標準、資產標準上,都各有一套。


如今,當我們積極討論退休保障的覆蓋面時,看到政務司長親自掛帥。如果這是代表政府全面協調各部門的福利理念的話,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進步。


回歸18年的今天,「港人治港」的政府總不能只讓香港市民自求多福,而是應該引導大家達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福利共識。


作者是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