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國評論:反華迷思作祟 改革派受壓長青網文章

2010年10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0月12日 05:35
2010年10月12日 05: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劉曉波獲獎對中國的政治發展影響將是十分深遠的。對當局來說,下一步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處置他的問題,面臨全球的要求釋放劉曉波的呼聲日益強烈,北京當局很可能考慮以過往處理其他被囚民運人士的方式,用「保外就醫」的名義將他流放出國,但前提條件是有外國願意接收、劉本人又願意出國。沒有比長年囚禁一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對當局更為不利的了。

劉曉波短期難獲釋

不過,依劉曉波的個性看,要他接受去國來換取出獄恐非易事,而且以過去民運人士的前車之鑑來看,流亡國外基本意味着政治生命的結束。

僵持的結果,很可能是劉曉波的獄中待遇也許會有所改善,但短期內獲釋依然機會渺茫。

長期而言,劉曉波獲獎對中國民主運動的發展有正面作用亦殆無疑義,但已有冷靜的內地維權人士指出,內地政治環境短期內可能會惡化,這種分析未必是危言聳聽。

首先,中共把劉曉波的獲獎看作是西方國家刻意圍攻北京的戰略部署一部分,是和貿易保護、氣候問題以及人民幣匯率等問題聯繫起來的「反華大合唱」的一部分。這種迷思會刺激北京近期在內政外交方面進一步趨向強硬。以近日中共與朝鮮(北韓)關係的迅速升溫,胡錦濤在給金正日的賀電中罕見地以「親密同志」相稱,似可看出外交戰略轉向的一些端倪。

中朝關係迅速升溫

另一方面,劉曉波的獲獎亦令中共內部的所謂改革派空間受壓。這也可能是今年反覆強調政改的溫總在土耳其被問到劉曉波獲獎時沉默不語的原因,儘管將溫總評為《時代》雜誌封面人物,亦於事無補。按照中共「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的慣性思維,改革派在現階段仍需與體制外的民主派保持距離,而維護既得利益的保守和極左勢力很可能短期內佔盡上風,對「十八大」的人事佈局產生一定影響。

孫嘉業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