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人當主管 要到內陸城市長青網文章

2010年10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0月13日 21:35
2010年10月13日 21: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酩悅軒尼詩帝亞吉歐洋酒(上海)有限公司前業務總監(集團客戶)伍齊元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1988年開始負責發展中國市場,1999年舉家移民到上海。他說,相比10年前,香港人北上工作的待遇不再一枝獨秀,人數也減少。人力市場開始本地化,主管的位置已給內地人取代,因為他們已從香港人身上學習了很多。香港人還可以擔任要職,但工作地點可能不再是北京、上海、廣州,而是內陸城市如成都、西安等。

不過,他仍認為香港學生只要願意從低做起,所得回報將大於留在香港。

伍齊元:1988年我任職於Melitta Hong Kong Limited,母公司在德國,賣咖啡的。後來我離開了Melitta,加入跨國集團Unilever(聯合利華)。Unilever主打FMCG(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快速消費品」,即銷售速度快、價錢比較大眾化的貨品),例如家居日用品。

香港重效率管理 內地重人際關係

相對來說,語言只是小障礙,意識形態卻是較大的難題。以管理方式來說,香港人素來重視成果(result),行事一定先有目的,然後選定方法,按部就班實行,並定時記錄進度,事後還會檢討需要改善之處。香港人視這個程序為必然,但內地卻不然。

內地人最重視的,是過程裏的人際關係。我們認為「事」比「人」重要,他們卻認為「人」比「事」重要。為了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即使事情沒有圓滿完成,也不能催促。例如相比香港,我會較難得到及時的進度匯報。假使我想知道貨物是否囤積太多,可能要一個半月後,才知道現時的庫存,即使有資料,亦不一定準確。因為他們不重視貨物,重視的是不要得罪倉管。(笑)

訓練下屬遵守準則

他們過分重視人際關係,事情便辦不好,我也不能提出改善方法。我只能待事情結束,證明成果欠佳,才能提出需要改善,進步的速度很慢。所以,我常感到不耐煩,甚至在管理層會議裏表達強烈不滿。

現在我卻改觀了。他們只是沒有一套可以遵守的準則和條例,才會只懂重視人和。我們要先建立準則和條例,也就是一套完整的管理架構,並訓練他們遵守,那樣問題便迎刃而解。我決定先教導下屬,再讓他們去訓練自己的下屬。

我也更了解「人和」的重要性。人和其實代表信任,信任彼此會互相幫助;這次我幫你,下次你便會幫我。而我教導他們遵守章則,對他們來說也算幫忙,也能建立他們對我的信任,藉此鞏固團隊精神。重「事」與重「人」並不衝突,反而可以互補,這是我的學習。

適當送禮招待 絕不賄賂

內地的第二個特色,是不太重視誠信(integrity)。所謂誠信,第一是為人正直,第二是不應收取不當利益。

1988年,我初到中國工作,發現與人做生意要送大禮,甚至請對方舉家往外地旅遊。不做這些,投標就往往失敗。因此,即使我們對這種風氣不甚理解,還是要適應,不過我們總堅守一個原則:絕不賄賂。我們只會在會面時負責對方的餐飲費、邀請對方免費參觀我們的工廠等等,都是光明正大的。

有時,我們也會與分銷商合作。我們給分銷商送多些試用品,試用品在內地也有價,可以賣,因此分銷商能從中得到收入,再去買禮物送給客戶。既然送禮是內地的禮儀,便交由內地人辦理。現在情况有點惡化。分銷商與客戶之間的利益關係愈來愈錯綜複雜。

從低做起 回報大於香港

相比10年前,香港人北上工作的待遇不再一枝獨秀,人數也減少。市場開始本地化,主管的位置已給內地人取代,因為他們已從香港人身上學習了很多。香港人還可以擔任要職,但工作地點可能不再是北京、上海、廣州,而是內陸城市如成都、西安等,我聽說有人甚至去了雲南。香港人是開拓內地市場的先鋒,在內地仍然扮演「開荒牛」,但舞台已移至二三線城市。我有朋友在內地開工廠,選址也是二三線城市,如浙江常州。

展望未來,「海歸派」一批批回國,香港人面對的競爭會愈來愈大。他們擁有專業管理知識,世界觀廣、學歷高。我的優勢只是經驗較豐富,同時擁有中西管理經驗。但我仍認為香港學生只要願意從低做起,所得回報將大於留在香港。因為中國是一個大國,而香港畢竟只是一個城市。香港同學只要在內地工作幾年,便能熟悉中國的商業環境了。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