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面對縮班殺校潮,教育局正鼓勵弱勢學校合併和轉型,並提供每年25萬元額外津貼及保留超額教師等誘因。不過,有打算合併的學校卻發現方案涉及不少「魔鬼細節」,其中局方的誘因只供予兩間合併學校的其中一間,另一間則須削減班數和裁員,辦學團體變相要犧牲一間才可救另一間學校。
被併校須停收中一 裁超額教師
教育局在今年7月向中學簡介促進學校合併方案的詳情和優惠配套。該文件顯示,若辦學團體選擇將兩間中學合併,被保留的學校即使無法取錄61名中一學生和開設3班,也可在下一學年繼續以3班編制參加派位,變相獲「翻生」機會。此外,該學校的超額教師編制可凍結和保留6年,其間每年獲25萬元額外津貼。
不過,另一所被併入的中學則要即時停收中一,班級數目將逐年驟減,學校亦須裁減超額教師,不能將人手轉移至合併後的中學。
教育局:繼續聆聽各界意見
教育局發言人表示,若辦學團體選擇由中一級別開始合併兩所學校,沒有營辦中一的學校可繼續以按班資助模式運作和按規定計算教師人手,未來會繼續聆聽各界意見探討穩定學校發展的紓緩措施。
教協:難吸引學校參與
教協副會長黃克廉表示,合併方案變相令一所學校消失,他說﹕「保留下來的學校也可能因參加合併,令形象大打折扣,拖累學校日後收生。」他說,學校參與這些發展方案後,變相對外表明正面對收生不足問題,令家長卻步,相信以現時的條件難以吸引學校參與。
有正為學校研究合併方案的中學教師指出,任職的學校曾考慮與另一所中學合併,但在現方案下勢成為辦學團體保住另一學校的犧牲品,並要面對裁減教師等難題,「令學校不得『善終』」。
他批評,教育局在推銷方案時無解釋細節,亦拒為被合併的學校提供優惠,難吸引學校參與,他認為被併入的學校也應可獲保留超額教師,「讓教師可利用這段時間繼續專心教好學生,同時逐步透過自然流失減少教師人手,令學校光榮結業」。
明報記者 蕭輝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