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萬私宅目標低 被指 「買地產商怕」長青網文章

2010年10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0月14日 05:35
2010年10月14日 05: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曾班子有個「八萬五」夢魘,至今不願提出長遠房屋策略,亦不像回歸初期預測未來房屋需求,今次《施政報告》提出每年兩萬私人住宅供應,是以過去10年房屋吸納量作基礎,甚至不是一個硬指標。面對樓市狂潮,政府提出這麼少的供應量,引來政府「買地產商怕」的質疑。

倡增至2.5萬 每年檢討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李永達指出,2萬個單位數字肯定太少,根本沒有補回過去幾年經濟低迷和幾年供應量短缺的情况,他認為至少應提升至每年供應2.5萬個私樓單位,並每年檢討。

他批評政府放棄了過去長遠房屋規劃的政策,根本是害怕和遷就發展商,「數量這麼少,遷就得很犀利」。

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亦指出,每年興建2萬個私宅,在正常情况下可能足夠,但現時資金泛濫,這數字肯定不夠。他說,矯枉必須過正,即是要使用令市場感到有點驚的數字才會有效。他建議私樓和公屋的供應每年分別要有2.5萬及1.5萬伙,另要向市場指出,若市况仍不受控,可以增加至例如3萬、5萬伙私宅。他直言,現時各國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就算供應增加一倍,因貨幣供應增加遠遠較多,土地供應必須多於2萬伙才有可能收效。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蘇偉文則認為政府的計算方法已穩妥,「好過一味靠估的硬性數字」。他形容,樓宇供應的數量很難預測,現時政府做的是naive forecast(天真預測法),在經濟學角度廣泛獲接受。

恐未夠投資者掃貨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認為政府計法相當保守,因過去10年本港經歷SARS、金融海嘯等低潮影響住宅需求,若現時炒勢持續,每年只得2萬伙供應很危險,隨時有大部分落入投資者之手。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