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記得當初開始計劃專題報告時,我和同學都是滿腹大計,希望做到最好。然而,歷時甚久的撰寫過程實在容易使同學虎頭蛇尾,陷於困局。故此我認為發揮心思選取題目,撰寫報告前小心計劃,實是順利完成報告之不二法門。
專題報告的題目乃由學生自訂,自由度甚大,甚至可能使同學感到無從入手。而且報告製作歷時甚久,萬一選題不當,則要面對一個不合心意的題目長達一年!成績自然難以稱心。
參考課程大綱
我建議同學由興趣和專長入手構思題目。此舉不單能保持同學對報告的熱誠,更因同學對題目已有一定認識而容易掌握研究內容及方向等。以我為例,我有參與及統籌義務工作的經驗和看法,故以此作報告題目時,可更容易構思應該如何研究青少年參與義務工作的影響。通識科的教學內容相當廣泛,相信不難找到與同學興趣或專長相關的題目。大家不妨多花心思,揀選一項有意思,同時自己對之亦有興趣、有把握的研究項目,然後翻看課程大綱,仔細看看如何將之演化成與通識單元相關的題目。
至於落實執行研究計劃,是同學面對的另一挑戰。理想和現實往往有落差,尤其題目審批需時,加上其他科目的工作量,同學自然會發現執行預想的研究方法時,未必跟想像中相似。故此同學必須懂得靈活變通地完成研究工作,包括資料蒐集的方法、處理數據的手段、表達的方式等。
傳統資料蒐集方法離不開問卷、訪談和上網。此等方法固然有其好處,但當不足以取得足夠資料時,便應變通。例如我的問卷分網上及印製填寫兩路進行,在互聯網上要選取不同優劣的網上問卷供應商,更要考慮不同問題方式會得到不同類型的數據結果。理想的做法是從不同角度發出提問及尋求答案或結果,從而實踐通識科對多角度分析的訓練。
資料橫向比較及印證
至於蒐集得來的數據,亦應小心分析及跟進。其中一個重點是學懂將不同資料橫向比較,例如我當時以問卷調查結果與訪談對象的意見互相比較及印證。此舉能突顯同學有認真了解及審視資料,而非單單蒐集數據,這是展現通識訓練中批判思考能力的一種方式。表格、註腳、不同類型的圖表等亦有助展示報告內容(見圖)。在這個階段,同學應當就手頭上的資料作多重考慮,盡量靈活地整理報告,以期在字數限制之下完善地製作整個專題報告。
總括而言,通識科專題報告是一項長期計劃,所花心思不少。最重要是能夠保持清晰的思維處理報告進度,切忌拖慢,加上上述的諸項要點,則可望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