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60年前的今天(1950年10月25日),數以十萬計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從遼寧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前線,展開「抗美援朝」戰爭,與朝鮮人民軍一起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3年左右的戰事中,有18萬中國軍人戰死他鄉。這場戰爭為中國留下了什麼?有什麼經驗和教訓?本報記者近日特別訪問了一名志願軍老兵,他對美軍仍深惡痛絕。有軍事學者則認為,中國雖是被迫參與這場戰爭,但意義巨大,至今仍對朝鮮半島有相當重要的發言權。
作為志願軍老兵,現年89歲的趙忠義,每提及抗美援朝往事,便難抑激動感情。「保家衛國,就算有10多萬人客死異國他鄉,也值得。」
趙忠義現居北京門頭溝區東辛房礦後街。作為入朝19兵團(四次戰役後,該兵團抵朝,司令為開國上將楊得志)老兵,趙擔任某師3營12連指導員。趙回憶,1951年初,部隊正駐守陝西,緊急調令,全部登火車急進。
行軍列車上,志願軍學習《入朝作戰規則》。規則顯示:朝鮮百姓也存在「奸細」,朝鮮人向美軍打小報告情形屢見不鮮。規則要求,入朝後,部隊住房周圍,必須警戒,禁止任何陌生人靠近。「一個小報告,就會引來美軍飛機轟炸。」
懼美情緒濃 設崗防逃兵
由於是「三八大蓋」(抗日戰爭時用的日式步槍)對付飛機、大炮,志願軍中存在懼美情緒。「火車中,一個連隊,一節車廂。我作為連指導員,逐級佈置防逃兵,一日一匯報。」趙忠義說,每次下車前,連級幹部開會就是如何防止士兵逃跑。「上廁所也跟着」。
「白天飛機封鎖,火車不敢活動。」趙忠義說,深夜行至遼寧丹東,改為步行入朝,抵達朝方的新義州。但不久,接上級命令,趙所屬連隊返回丹東籌備後辦處,負責運輸物資等任務。「丹東那時也是前線,美軍飛機在屋頂飛過都不能打,否則會招致更多飛機。我們只能趴着白捱打。」
趙忠義還表示,在鴨綠江邊,中國軍隊除運輸物資外,還設置崗哨抓逃兵。「人生地不熟,中國逃兵很少。抓住一名逃兵,便是大事。」但抓人者也保不了自己,1952年,趙忠義的姐姐(抗日期間,其姐嫁給一名曾為日軍服務的中國人,被打成「漢奸」)事件東窗事發,他遭牽連,被強制退伍。
「要時刻繃緊防禦思維」
對於有18多萬志願軍犧牲在朝鮮戰場,趙忠義說:「戰鬥哪有不死人的。他們(指美國)不侵略就不會打仗。保家衛國,沒有國,哪有家。」
儘管89歲高齡,趙忠義仍身體健康,可騎自行車外出,每日堅持看新聞。老人評價東亞局勢時坦言,中國時刻不能放鬆,需時刻繃緊防禦思維。「以前和咱們關係好的,現在都不好了。中國正被包圍,時局艱難,考驗領導人的智慧。」而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張鏈瑰則指出,抗美援朝對中國影響很大,當時雖付出沉重代價,但讓中國贏得了在東北亞、特別是朝鮮半島的發言權,對中國的安全有很大幫助。
(抗美援朝 60周年)
明報記者 劉洪慶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