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十二五」要解決的5大問題長青網文章

2010年10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0月25日 05:35
2010年10月25日 05: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今年3月份「兩會」上總理溫家寶的「尊嚴論」言猶在耳,前不久胡錦濤總書記在第5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開幕式致辭中,又首次公開倡導「包容性增長」。在十七屆五中全會召開之時,在「十二五」即將到來之際,以包容性增長為主導的新的發展願景開始浮現出來。

「包容」一詞,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文化中「海納百川」之意。胡錦濤強調,實現包容性增長,最基本的含義即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因此不能單純地發展經濟,而應更加全面、均衡地發展,使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進行。胡錦濤進一步強調,我們應該堅持發展經濟,着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增加社會財富,不斷為全體人民逐步過上富裕生活創造物質基礎;堅持社會公平正義,着力促進人人平等獲得發展機會,不斷消除人民參與經濟發展、分享經濟發展成果方面的障礙;堅持以人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

包容性增長 達至和諧社會

這不僅深刻地闡述了包容性增長的內涵,也為「十二五」打下了堅實的基調。正如溫家寶提倡的「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尊嚴」是以個人為單位,以每個人的發展為前提的。包容性增長強調的也是個人,而且更進一步,就是着力令低收入者和弱勢群體得到更多的實惠。

包容性增長,是和「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一脈相承的。其最終目的就是達到和諧社會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包容性增長不僅是經濟建設的核心指引,同時也在詮釋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仍有變數。剛剛闖過金融危機的中國,也走到了30年改革之後的十字路口,經濟轉型已是勢在必行!但是如何轉型,中國經濟的出路在什麼地方呢?

即將度過的「十一五」是令人難忘的、跌宕起伏的5年。雖屢遭災害考驗和金融危機衝擊,但從2006年到2009年,「十一五」前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加快1.6個百分點,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個百分點。2010年上半年,中國GDP又實現了11.1%的增長。舉世矚目的成就使中國的經濟地位大幅提升,但是相應也為國內帶來一些經濟和社會問題。

十一五增長加速 經濟失衡

一是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經濟結構調整緩慢。首先,擴大內需效果有待加強,「十一五」期間的消費率(消費佔GDP比重)首次跌破50%,達到歷史最低水平。基礎建設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帶動下,「十一五」的投資率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其次,服務業發展緩慢,「十一五」期間,工業增加值佔中國GDP比重平均約為41.6%,高於「十五」時期40%的比重。導致一批產能過剩行業出現。最後,國際收支「雙順差」依然持續。

二是一些行業出現「國進民退」的現象。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十一五」期間為使中國經濟早日復蘇,大量資金投入到地方融資平台和大型國有企業,據統計,國家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投資中,90%以上都流向了國有大型企業,許多優質民營企業也不得不依附於國企。這使得民企在金融危機中可謂「舉步維艱」。

三是收入差距拉大愈發嚴重。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提供的資料,目前,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差距維持在3.3倍左右,行業間差距最高達到15倍,10%的最高收入戶與10%的最低收入戶人均收入相差20多倍。

四是民生問題依然嚴峻。「十一五」期間房地產成為社會矛盾的主要因素,房價在經過了歷年來最嚴厲的調控後仍處於高位,且保障房建設進度落後。另外,中國社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投入明顯偏低,導致公共服務發展滯後,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2008年中國醫療衛生支出佔財政支出比重為4.4%,社保與就業支出佔財政支出比重為10.9%,此兩項合計佔比僅為15.3%,比人均GDP的3000至6000美元階段國家平均31.4%的水平,低了16.1個百分點。

最後是城市化進程滯後,城鄉二元結構突出。2008年中國城鎮化率雖已提高到45.7%,城鎮人口增加到6.07億,城市化率以每年接近1個百分點的速度在增長,但相對於工業化來說仍然滯後。城鄉二元結構明顯,使得「三農」問題突顯,城鄉收入差距拉大,農村發展速度緩慢。

農村發展滯後 城鄉差距拉闊

以上問題都需要留待「十二五」去繼續完善解決,中央決策層強調「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關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在改革開放30年後,「十二五」將承擔起繼往開來的重任。那麼包容性增長將在未來中國的改革和轉型中毫無懸念地成為主題,因為接下來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是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堅持統籌兼顧的改革。

趙曉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