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手術室大門關上,病人與醫護人員同步生死戰場。瑪麗醫院K座手術室由1980年開始運作,上周五完成最後一宗手術,本周六光榮閉幕,將改裝成為微創中心。手術室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1993年本港首次成功進行活肝移植手術。瑪麗醫院手術室部門運作經理黃婉慧說,手術室率先引入先進設備,並確立物料供應部,改變舊有手術室按每宗病情準備用具的做法,成為醫院其他手術室的模範。
引入物料供應部 增手術效率
瑪麗醫院共有20座手術室,正座的手術室早在1967年運作。黃婉慧說,K座手術室歷史算不上悠久,但內部設計可以容納新式儀器裝置,這是舊有手術室做不到的,內裏地板畫下多條四輪病牀的痕迹,在慘白的燈光下放了一張手術牀,牀下的地板卻貼滿不同顏色的膠紙。黃婉慧解釋︰「不同顏色的膠紙方向大不同,以指示醫護人員正確擺放儀器,如綠色膠紙是泌尿科專用的,橙色膠紙是婦科專用的。」
傳統手術室在每次手術前,都只為該病人準備所需工具,黃婉慧指出,有時遇上突發情况,需要使用額外儀器協助,等待需時,容易拖慢手術進度,但K座手術室設計時,引入物料供應部,所有工具一應俱全,增加手術效率。
本港肝臟移植一直受到多項限制,如捐贈器官者不足,該手術室的一大見證,是1993年成功進行首宗近親肝臟移植,然後在1996年成功進行首宗非近親活肝移植手術,經移植病人的生存率超過八成半,為更多病人重燃希望。
93年首宗近親活肝移植
每位病人被推進手術室,容易出現緊張憂慮,特別是小孩子。黃婉慧說,手術室內備有故事書及毛公仔,讓小孩躺在手術牀等候時,能夠有片刻放鬆。此外,除了做手術,每次有新儀器引用,醫生也會在內實驗,測試儀器性能,如有醫生為測試激光儀器強弱度,會用豬肉作實驗。
6個月改裝成微創中心
黃婉慧說,該手術室完成最後一項手術,完成歷史任務,將於本周六光榮閉幕,當天早上,一眾醫院管理層及醫護人員聚首一堂,舉辦茶叙,在手術室走一圈,拍下照片。其後6個月將改裝成微創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