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歐美合併有先例長青網文章

2010年10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0月26日 05:35
2010年10月26日 05: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自從安然(Enron)和世界通訊(Worldcom)等巨企爆出做假帳財務醜聞後,美國2002年通過著名的《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大大提高海外公司到美國上市的門檻,導致不少有意上市的國際企業轉向其他國家;同時,歐洲及亞洲證券與衍生品交易所的競爭力亦在日益增強。為爭奪資本市場,全球各地交易所遂紛紛通過合併增加實力。

爭奪資本市場 06年掀合併潮

在2006至07年,全球曾掀起一輪交易所合併潮,例如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與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合併成世上最大的衍生工具交易市場;澳洲證券交易所與悉尼期貨交易所合併;紐交所2006年更成功收購泛歐交易所,組成跨大西洋的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流動性的證券交易集團。

交易所合併有許多原因。首先,交易所近乎是穩賺不賠的生意,交易所會向每一筆股票交易收取一定的手續費,而每家公司上市也要向交易所繳納入場費和管理費,合併將有助吸引更多國際資本流入。

同時,由於全球交易系統日漸成熟,各交易所都希望克服自身的時差和地理限制,於是銳意建立所謂的「全天候交易所」,盡量在每個時段都有其交易足迹。另外單一業務經營已過時,交易所合併可互補不足,涉足金融衍生品、以及商品期貨市場等利潤較高的業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