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鐵建健(1186)無端虧損,突顯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最大風險——政府因素。中國政府近年紛紛向資源豐富的中東、非洲及南美國家示好,為當地「盡心盡力」發展基建項目,中鐵、中鐵建及中交建等大型國企受命於政府,即使明知蝕本亦要「頂硬上」,配合中國的外交政策。根據中鐵建的年報,集團除了在沙特外,於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尼日利亞等地,亦承包逾70項基建項目,總合同額逾597億元人民幣,比沙特鐵路金額更大的,有阿爾及利亞電氣化鐵路,合約額逾19億美元(126.6億人民幣)。 一旦沙特事件重演,中鐵建勢必再被洗倉。
作為同業兼主要競爭對手中國中鐵(0390),海外訂單亦不比中鐵建少,單在去年取得的南美委內瑞拉鐵路合同,涉及資金已達75億美元,另外在印尼、剛果等國,亦有承包鐵路及公路項目。中鐵董事會辦公室副主任陳文鑫,接受本報電話訪問時,也承認於落後國家進行工程,比內地工程的風險大得多。「由於海外比內地的差異性大,比如戰亂,都是較難預期的,我們在簽單時都會看情况,但會否產生一次過的巨額虧損,這不好說。」
上市時已披露風險
陳文鑫指,第三世界的合同,雖然大都由政府出面洽談,但中鐵等國企亦可以選擇說不:「始終是企業行為,國企也是企業,也有選擇權利。」不過永豐金證券分析員徐遵義卻對此持相反意見,「畢竟是國企吧,國企的大股東是中國政府,基於政治性考慮,很難持反對意見。」不過他相信,國家無理由要一家企業,承擔因政治或外交考慮而衍生的金錢損失,若有關項目出問題,中國政府會作出相應賠償。事實上,基建股面對的政治風險,早在上市時已作披露。以中鐵為例,於2007年上市的招股書,已明確表明海外業務,受國外的經濟及政治不明朗影響。中鐵當時特別提到,若中國政府與非洲各國的政府,在外交和經濟關係出現任何變化,均可對業務構成不利影響。中鐵建在招股書,亦有作出類似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