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為期六個月的世博會結束了。官方的論調是,「上海為中國、為世界呈現了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然而對上海而言,辦世博會遠不止於做一個「櫥窗」,自己學到的諸多有關城市建設、管理、發展的經驗和啟示,才是真正「點滴在心頭」。
還記得在試運營首日,預定20萬的客流量瞬間讓世博園區處於半癱瘓狀態:狼藉一地的垃圾、德國館驚恐的管理人員、意大利館破碎的玻璃、餐飲店裏搶購的人群……這一切似乎還記憶猶新,但世博會已安然度過了一個個的人流高峰,甚至承載過百萬的遊客。
管理者:學懂防患未然
回想起來,實在應該感謝試運營那幾天的混亂,否則恐怕也難刺激到主辦方的神經,那麼當後來參觀人數不斷攀升,恐怕上海世博會將出現更加無法控制的場面。城市管理者若能在各個領域做到防患於未然,那麼很多問題都將在第一時間被解決。
上海人:可以更有秩序
上海的擁擠和無序常被人詬病,尤其是在巴士、地鐵站。在世博會期間,雖然打尖、推擠仍時有發生,但公平而言,在園區門口、場館門口,還是餐飲場所,大部分人都能夠有序地排隊。
這說明只要外界提供足夠的引導、建立起必要的示範效應,就能喚醒公民心中的秩序意識。管理者不應總是提醒百姓「自覺」,而更應該反省自己是否為市民提高公民意識提供了足夠的外部環境。
老百姓:眼紅京粵福祉
廣州宣布在亞運期間免費坐巴士地鐵,鼓勵市民更多地選用公共交通工具。當年北京奧運會也是為了緩解塞車,實行地鐵「2元任搭」的低價,而且一直保留至今。
與此相比,上海市政府提供給的「大禮包」顯得分量太輕,每戶有1張200元交通卡(八達通)、1張世博門票和1份上海地圖,難怪許多上海市民對京粵的政策十分眼紅。
在這個問題上,上海市政府是未能理解「疏」優於「堵」的道理。通過價格調控公共資源,以此改變市民的生活習慣,將更有利於解決環境問題,還可以博得「造福市民」好口碑。
世博會雖然結束了,但它能留給上海的東西很多,不僅僅是天文數字般的參觀人數、美輪美奐的展示品,更是經歷一次寶貴的城市管理課程。
特約記者 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