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面對無遠弗屆的互聯網,內地政府的對策是嚴格的審查。內地一直以「金盾工程」審查網絡資訊,網民無法在內地瀏覽某些網頁,也無法循正常的網絡途徑,接觸敏感的政治話題。例如2010年10月宣布維權人士劉曉波(圖)獲諾貝爾和平獎後,海外討論、慶祝聲音熾熱,唯獨在內地互聯網,多個搜尋網站的「諾貝爾獎專題區」突然消失,有「劉曉波」3字的留言均被封殺,在內地搜尋器「百度」搜尋劉曉波,顯示的幾乎全是外交部對獲獎的反擊。
隨着中國社會愈來愈開放,強制審查受到外界批評。2010年,Google曾宣布停止審查Google.cn搜索內容,並把部分服務轉移到香港。Google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表示,撤出中國的想法是始自北京奧運後,認為中國出現愈來愈多前蘇聯式的極權主義特徵,令他想起童年在蘇聯受壓迫的生活。
汶川地震審查一度放寬
不過,中國政府偶有放寬信息流通的時候。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級大地震,當時全國各地的twitter用戶相繼發布消息,描繪自己的「震感」,稍後更多消息在QQ群和不同公開或半公開論壇上流傳,而其他網站如新浪網等也開始發布地震新聞,官方並無干預。地震發生約18分鐘後,官方機構新華網開始發布消息和直播,每隔10多分鐘,就播出警告不能「散布謠言」,否則可能受到法律懲罰的信息。
2008年北京奧運前後期間,一些境外新聞網站,包括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以及香港的新聞網站如《明報》、《蘋果日報》、港台、商台、有線電視等,除個別題材敏感的文章被禁止瀏覽,絕大多數文章都能觀看。
■多層思考
1. 以上的網絡用語揭示了什麼議題?該議題為什麼會出現?
2.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你認為中國網民的對策能有效回應官方的政策嗎?試加以討論。
3. 試分析內地政府審查及封鎖網絡,對內地社會發展的影響,列舉兩三個事例加以說明。
■相關概念
審查(censorship)
言論自由(freedom of speech)
網絡文化(cyber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