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思考有方﹕由細嚇大 思考「恐懼」長青網文章

2010年11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1月18日 05:01
2010年11月18日 05:01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說同學都是由細嚇大的,也許有點誇張,但卻並非全無道理。同學在成長的過程中,大概都經歷過害怕考試失敗、擔心上課時錯答老師的問題、憂慮未能升班或入讀名校/大學等。除了與學習過程相關的恐懼,同學還需面對各種日常生活的驚嚇,包括全球暖化的末日來臨論、食物飲料不夠安全、身材樣貌偏離「正常」等等。

流行於通識「個人成長」教材的心理學說,很少認真地分析「恐懼」的意義、成因和後果。然而,源自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以及重視理解「意義的生產和流通」的文化研究,也許能更有助我們思考大部分同學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的「恐懼」。

精神分析學說思考的其中一個主要問題,是精神病的成因和處理方法。佛洛依德提出,精神病的成因與人類本能的性慾受壓抑有關。他認為,幼兒和小孩也有性慾,本來沒有羞恥之心,但受到文明社會的父母師長等成人的壓抑,把欲望趕進了潛意識。當對性本能的壓抑過於強烈,就有可能促發歇斯底里症等精神病患。

港性教育強調負面影響

香港學校中的性教育,儘管也承認性是正常欲望,但向同學提供的主要內容,仍是把性與責任、恐懼、罪惡等連繫起來,例如強調青少年性行為的「負面」後果,包括過早懷孕、墮胎、病患(如子宮頸癌、性病等),也同時突顯保護身體的焦慮,例如教導兒童和少女應學懂需要擔心別人的眼光和安全考慮,小心選擇如何穿衣服;又或提醒他們深夜獨自外出或回家時,要特別小心。

另一方面,傳媒經常以「每天給我一件謀殺案」的方式,強調與上網相關的性犯罪。長期生活在這些把人人皆有的性慾本能與負面後果聯繫的告誡中,我們的同學(特別是女生)和家長,精神會否承受着重大的負擔?是否更容易感到恐懼?又如何影響他們的個人成長?在人際關係中是否更難相信別人?

傳媒放大危機

至於重視思考事物意義的產生和流通過程的文化研究,在分析「恐懼」的成因和後果時,會着重考察在什麼特定的歷史與社會環境和制度下,同學會容易產生恐慌。例如,把不能升上大學看成是徹底「失敗」、在九優狀元備受歌頌的香港社會中害怕考試、憂慮升學等恐懼自然容易滋長;相反,在北歐等較能容忍偏離「正軌」和接受特立獨行的多元和平等的社會中,當考試和升學不被視為「汰弱留強」以分辨優劣等級時,學生自然不那麼害怕失敗。

此外,文化研究也會思考大眾傳媒在製造和發放恐慌時所扮演的角色,例如研究香港傳媒為何(和如何)誇張地放大危機,同時又貶低兒童和青少年的應變能力,逐漸製造出社會的「恐慌文化」(culture of fear),強化學生和家長的畏縮心態。

(系列十五之七)

文﹕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許寶強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