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歷史悠久的中醫針灸及京劇,周二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馬文輝表示,針灸和京劇都是中華文化瑰寶,「申遺成功僅是一個開端,我們要借鑑國際社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先進經驗,把中國非遺保護工作做得更好。」
針灸是中國人以天人合一整體觀為基礎,以經絡腧穴理論為指導,運用針具與艾葉等工具和材料,透過刺入或薰灼身體特定部位,以調節人體平衡狀態,達到保健和治療的效用。
針灸源起新石器時代
針灸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當時受傷的人偶然被一些堅硬物體,如石頭、荊棘碰到身體某部位,會出現身體疼痛減輕的現象。於是,古人開始有意識地用一些鋒利的石塊來刺激這些身體部位,這就是最早的針具———砭石。戰國時代《黃帝內經》中,已形成了人體完整的經絡系統,並對針灸方法、針刺禁忌等做了詳細論述。到了宋代,著名針灸學家王惟一編撰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考證了354個穴位。他還鑄造了2具銅人模型,外刻經絡穴位,作為針灸教材。針灸學早在公元6世紀就傳到了韓日等地。
京劇19世紀中孕育民間
至於京劇是融合唱、念、做、打於一體的戲劇表演藝術,注重手、眼、身、法、步的綜合運用,19世紀中期孕育於民間,融合了中國南北方戲劇元素。京劇的唱詞和唸白吸收了北京等地的方言,遵循嚴謹的格律和字韻。京劇中講述歷史、政治、社會和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寓教於樂。包括京劇、針灸在內,中國迄今共有崑曲、古琴藝術、書法、篆刻共28項傳統技藝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