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心臟病隱形警號長青網文章

2010年11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1月21日 05:59
2010年11月21日 05:59
新聞類別
港聞
健康
詳情#

【明報專訊】近年多了港人關注心臟健康,但隱形冠心病的病徵不明顯,令不少人錯過治療良機。有心臟科醫生表示,接受搭橋手術的患者中,七八成忽略早期冠心病的警號,包括一些看似與心臟無關的身體疼痛,例如牙痛、膊頭痛、下巴痛、體能突然轉差等,直至出事時,病情已嚴重至無法接受「通波仔」手術,手術後再度中風的風險亦大增。

63歲的冼先生是退休公務員,過去一直暴飲暴食,沒想過戒口。兩年前他察覺走路時氣喘,「行去巴士站,也要幾次停下來扶着欄杆休息」,及後更開始心絞痛,求診後發現心臟有兩條血管閉塞。在輪候「搭橋」手術期間,有一天他中風暈倒,經急救後,醫生發現他血管閉塞有改善,可接受「通波仔」手術,他形容這是「因禍得福」,「搭橋手術始終要全身麻醉,而且傷口很大,可免則免,可以通波仔就最好」;最後他植入5個支架,配合運動及節制飲食,成功控制病情,但他很後悔當初沒有注意身體。

學會建通波仔資料庫

心臟病是本港第二號殺手,2009年奪去6414人性命,當中以冠心病的個案最多,佔心臟病死亡人數的68%。本港9名心臟科醫生07年自發組成的香港心血管介入學會,集結8間本港公立醫院共438名患者的心臟介入治療(通波仔)資料,建立本港首個心臟介入資料數據庫。學會副會長兼心臟科專科醫生譚利華指出,本港每年約有逾6000名心臟病病人接受「通波仔」手術,成為主流治療;需要接受全身麻醉及開胸「搭橋」手術的人,每年約600人,數字保持平穩。他相信,資料庫的數據有助醫生日後分享研究經驗。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