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寫作急症室﹕超越表面觀察長青網文章

2010年11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1月22日 05:01
2010年11月22日 05:01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誰是最熟知你的人?

父母?朋友?情人?

照一照鏡子,不就找到答案了嗎?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觀照自己最多、最熟知自己的人,很可能就是你自己。

不是嗎?大至身形體態變化,小至臉上長多了一顆青春痘,你都必然了然於胸,記得一清二楚。

可是,如果要你說出自己是怎樣的人,又一樣容易嗎?

熟知,可能只是表面及籠統的觀感印象,不代表了解。要了解一個人,尤其個性,不能單靠表面觀察,而是要細心「閱讀」這個人的日常生活習慣、待人處事態度,從而探知其人生價值觀,甚至處世哲學等。這些深層的「東西」,確實需要觀察者有一顆細膩敏感的心去發掘。

運用文字進行人物素描(即描寫人物),目的便是立體呈現人物較深層一面。

同學寫作,若只停留在表面的觀察與刻劃,立意便容易顯得淺薄了。

試看看以下一篇示例:

〈我最敬佩的英文科老師〉

「她是我最敬佩的英文科老師,我們都叫她李老師。她很年輕和漂亮、藹然可親,有一頭烏黑的長頭髮和一雙明麗的大眼睛,身形矮巧嬌小,衣著也十分講究時尚。她在這年冬年,很愛穿棕色長靴和白色夾克。

我的英語十分頹囊,英文考試在小學五年級之後,已經沒一次及格。

……

她不會放棄我,即使我的英語是那麼頹囊,也用心教導我。所以我非常喜歡和敬佩她。」

這篇文章的立意,在於帶出作者最敬佩老師的形象與值得敬佩的地方。可是作者首段的刻劃,將焦點放在表面的觀感印象──年輕、漂亮與可親三項特點,後文的人物肖像刻劃,卻流於籠統與形式化,未能具體呈現以上三項特點。而單靠這三項表層特點,亦未足以構成值得「敬佩」的理據,結段的「喜歡」與「敬佩」字眼,只是空泛概括感受,立意浮淺之餘,也未能發掘人物較深層的一面,自然也就帶不出「敬佩」的原因了。

下期談談寫物的文章。

(病例:立意浮淺──描寫文.七之二)

文:李老師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