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審計署上周狠批直資學校「混帳」10宗罪,教育局延至昨日向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交代所有違規直資學校名單。據悉,九龍老牌名校德望學校是報告中所指違規以7100萬元儲備投資股票的直資中學,該校更向學校作股東的公司貸款逾25萬元。另外,大埔三育中學和德信中學亦被指違規向學生售賣物品,利潤超出15%上限。
帳委會今日開會決定會否對外公開所有違規直資校名單,有家長代表促立法會必須及早公開違規學校資料,否則會影響學生知情權(詳見另稿)。
帳委會上周五去信教育局,要求局方交代審計報告提及的違規直資學校名稱,教育局昨日給予回覆,正式交代整份違規直資學校名單。教育局發言人表示,由於審計報告內牽涉不止審計署到訪的4間學校,局方已向帳委會提供所有違規學校名單,供議員預備下周一的公開聆訊。
指引:只能作定期或儲蓄
據悉,審計署在調查中查訪了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德望學校、德信中學及大埔三育中學4間直資學校,實地發現多項違規問題(見圖)。
根據教育局指引,學校只能將儲備作定期或儲蓄存款,但據悉德望學校違規投資2800萬元於股票、4300萬元於基金,又在2008年向一間學校持有股權的公司貸款25.08萬元,借款公司至今年中仍欠學校20萬元。該校同時違規使用政府經費,斥資4.2萬元租用土地興建犬舍養狗,防止非法入境者闖入校園,及花8400元作3名員工前往上海交流的交通費。德望副校長李耀文表示,待校董會商議後再作回應。
大埔三育德信利潤違規
另一所被指違規的大埔三育中學,問題項目包括售賣物品超過教育局15%利潤上限,以及接受飯盒和校服供應商合共5.2萬元捐款等。校長余昌寧解釋,利潤超標項目只佔少數,包括每本售價2.5元的習作簿,整體而言學校出售的物品,利潤沒有違規,現時已調整售價。他又強調,捐款不是學校商業合作的條件。
至於德信中學,據悉學校在2008年填補一個副校長職級的空缺,以及聘用本學年新上任校長Peter Herbert時,沒有公開招聘,另與學校食物部和飯盒承辦商簽訂合約時,亦要求承辦商每年向學校捐款5.2萬元,為期5年共26萬元。
直資校會:報告以偏概全
直資學校議會主席林建華指審計報告以會計角度批評部分直資校帳目問題是以偏概全,不贊成公開受審核的直資校名單,認為會影響校內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