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互聯網接通全世界,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的通識科教師兼主持鄺慧珊拋出一條討論問題﹕使用互聯網可以讓我們擴闊國際視野嗎?香港獨立媒體網編輯朱凱迪對此不表認同﹕「應該是先有國際視野,再用互聯網輔助,擴闊個人的資訊吸收面。」他認為正確的方法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資料,再借助互聯網搜尋」﹕「互聯網應該是一種工具,善用可以有目標、有秩序的吸收資訊。」
朱凱迪進一步解釋,能否善用互聯網,應該先了解其本質﹕「互聯網顛覆了資訊發放的權力關係。」他表示,以往是有權威的人才可以發布資料,因為當中牽涉成本,例如發行報紙,也需要資本。不過,自從互聯網出現後,「講嘢」的成本大大降低,朱凱迪甚至形容為「差不多人人都可以有發言機會」。
善用網絡集合志同道合
「以往內地當權者可以控制大部分資訊,但自從互聯網出現後,當權者不能絕對控制資訊,如在內地發生的毒奶粉事件、拆遷等等敏感議題,就發生刪文、『河蟹』等事件,當權者和網民就開始打攻防戰。」
一般人都可以「講嘢」,這是否好事?朱凱迪表示,這很視乎使用者如何利用互聯網﹕「你可以發表意見,但有沒有令事件改變?」他認為善用者是透過網絡生產更多好的資訊,嘗試加深志同道合者對事件的認識,並彼此連結。他指出,最終目的之一是做到「雙向的資訊生產」,即除了本來的發起人外,一些受到「感染」的人也加入資訊生產的行列,凝聚一個資訊生產的社群。
需懂回歸現實社會實戰
朱凱迪坦言,現時民間的權力「似乎大咗」﹕「以往只可以從電話、報紙等知道示威的信息,現在連facebook甚至手機上網也可以知道相關資訊。」利用社交網站動員群眾參與已不是新鮮事,好處是信息發布面廣,壞處則是很難控制參與的是誰。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中四學生麥曉彤便憂慮﹕「用facebook或網絡動員群眾,怕不怕招來搗亂的人,多生事端?」朱凱迪笑言「人不是蠢的,不會一叫就來」,「響應網上號召而出席的人,都是對事件有一定理解,且認同我們理念的人」。
不過,朱凱迪亦表示,現時facebook群組的影響力似乎大不如前,「1年前還是火紅火熱的,現時已經『謝』了。因為網上實在太多群組了,令人感到疲累」。朱凱迪提醒同學不要只懂得在網上關心社會,始終都要回到現實世界,「不能只懂得在討論區上『開會』,要學懂在現實生活中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