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關於科學,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曾說﹕「科學是認識的不斷完善。」梁啟超亦告訴我們,科學要給我們的「就爭一個『真』字」。說到底,科學並不像數學般建基在「定理」和「公設」上(例如兩條平行線沒有交點、三角形內角和等如180度等),科學的結論都只是「假設」。
莫尼玆醫生(Egas Moniz)在1949年獲頒諾貝爾醫學獎,表彰其發現「前額葉切除術」對治療精神病的成就。1940年代正值二次大戰,精神病患不斷增加,但當時治療精神病的方法仍然原始,包括讓患者穿束縛服、囚禁、注射胰島素使病人昏睡等。儘管腦部的前額葉切除手術副作用嚴重,死亡率偏高,但仍吸引醫學界和政府採用。結果在莫尼玆獲獎前,單在美國就進行了超過萬宗手術,但「康復者」在行為性格上都像變成另一個人。
「正確」科學方法可能被改變
然而,一度被認為對人類疾病和公共衛生帶來莫大貢獻的手術,卻在1952年鎮靜劑等藥物療法應用後,評價在一夜間逆轉,手術的副作用被人詬病,1970年代以後,醫學界再沒有採用「前額葉切除術」治療精神病。這裏要指出的是,「正確」的科學方法和結論,是會隨着時代和環境而改變的,那末,我們又如何依據「科學證據」去評價今日的公共衛生常識和政策?
可能大多數人會這樣認為,科學應該等同「正確」。但回顧科學的發展過程,沒有任何理論是絕對或永恆的。過去被認為是「正確」的,今天或將來可能會被「更正確」的取代。有關物體運動的認識,人類經歷了亞里士多德、伽里略、牛頓和愛恩斯坦的不同學說,直到今日從沒有停頓下來。對於科學家來說,結論正確與否,不及所用的方法和所遵循的程序重要。
科學既然會被推翻,正好說明其實不是「定理」或「真理」,而只是「假設」。這些假設,將來可能突然會被證明「不正確」。科學都只是近似,不管科學如何進步,都無法確保預測毫不出錯。不止科學,在我們身邊周圍也充滿了假設,無論是課本裏記載的內容,還是大多數人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常識,都不乏各式各樣的假設。
科學既不「充分」也非「必要」
「正確」對於科學既不「充分」也非「必要」,科學不等於正確,而正確亦不等於科學。例如,「第一屆新高中通識科的全港公開試將在2012年舉行」,句子雖然正確,卻難以稱得上是什麼科學結論。當同學碰到某種理論或學說,滴水不漏,難以推翻,你就應該懷疑。放諸四海皆準的絕對真理,哲學家波普爾(Karl Popper)提醒我們﹕這並非是真正的科學。
「科學」(science)這個日式翻譯,原來只是指各種分科專門之學,科學日漸專門化,細分成各種專業領域,本來面貌愈來愈模糊。不管在能源、環境、公共衛生以至任何領域,科學並非唯一絕對基準,至多只是一種對事物的看法,我們重視科學卻沒有必要迷信科學,因為所有科學都只是假設。
(系列十五之九)
文﹕張偉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