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早前香港展出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短短3星期吸引逾90萬人次入場欣賞,掀起熱潮,城市大學近日邀請兩岸書籍數碼化學者來港交流,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潘雲鶴接受訪問時透露,正研究將兩岸四地的文獻古籍數碼化互享,其中兩岸各保存一截的元代畫家黃公望名作《富春山居圖》,有望製成電子版在網站中「合璧」比對,供市民欣賞研究。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不少古籍具鑑賞價值,但或已因戰爭或歷史變遷流失,散落各地。城大主辦一連3日的「從數碼內容到知識資產」研討會,昨日結束,亞太區逾60個學術機構學者均有參與,台灣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王汎森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古籍數碼電子化將成未來新趨勢﹕「文獻即使不能擁有,也可永遠欣賞。」
「不能擁有 也可永遠欣賞」
他舉例,學校電子書可加入古籍內容,配合連結和動畫,培養學生興趣。他笑言,知道電子版《清明上河圖》在港大受歡迎,台灣也嘗試在小學四年級課程中,以圖文方式向學生介紹清明節故事、古代交通和民俗節慶。
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兼大學數字圖書館國際合作計劃(CADAL)主任潘雲鶴透露,內地與美國在書籍數碼化合作多年,雙方分別撥出資金合作將書籍交流鑑賞,至今已將逾百萬書籍數碼化,計劃可進一步擴展至內地、台灣、香港和澳門四地。
他舉例,未來可透過合作,把兩岸的元代畫家黃公望名作《富春山居圖》放於網上作比對,讓學者或市民做文化研究,「建立新的知識庫」。
數碼方式 取回珍藏
王汎森則稱,古籍對現代人來說「永遠古老也永遠吸引」,台灣也計劃與國際多方合作,以數碼方式「取回」失去珍藏,「好像在清朝末年,西方因戰爭奪走了我們很多遺產,已經散落各地,透過合作,我們雙方可協議將珍藏數碼化,達至『雖不能國有,但仍可欣賞』,讓市民認識整個歷史」。
城大邵逸夫圖書館館長景祥祜教授亦表示,非常歡迎與內地加強合作,他指城大曾協助韓國解讀因文字變遷而難以理解的漢字文獻,再將文獻數碼化,供學生鑑賞,但亦出現理解障礙,若他日與內地學者多聯繫,相信在本港傳揚中國文化會更加理想。
明報記者 鄭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