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師普查T形舊街牌盼保育長青網文章

2010年12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2月05日 21:59
2010年12月05日 21:59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人穿梭大街小巷為口奔馳,卻不為意每日擦身而過的殖民地年代寫有街名的T形舊街牌正隨歲月悄悄溜走。5年來蒐集舊街牌資料的「80後」中學教師吳文俊發現,過去半年受市區重建浪接浪影響,多個有逾百年歷史、依附在舊樓外牆的特色街牌正面臨被拆。他記錄的近120個老街牌中,估計四成有被拆掉危機,批評政府沒有保育街牌政策,而被拆掉的街牌更下落不明,可能已被當作廢鐵變賣。

吳文俊眼見古舊街牌珍寶被當作禾稈草,心痛不已。數星期前,他路經西環石山街,發現那個依附斜坡的罕見石製街牌被地盤帆布覆蓋,「生死未卜」。該路段正興建港鐵西港島線,吳文俊急欲知道街牌下落,遂去信區議會和政府部門要求保留街牌,「石山街的T形街牌是用石砌成,貼切其名,估計至少有90年歷史」。

一見「荷李活道」鍾情難自拔

所謂「T形街牌」是指中英對照、上英下中、兩組文字排成T形的街牌,特色是依附在老建築物、斜坡或牆壁之上,不像新式街牌有鐵柱支撐屹立路旁。「T形街牌像含羞少女,依偎在舊樓的懷抱,遊人要仰頭才發現她的倩影。」5年前,吳文俊在港大修讀城市規劃碩士課程,拿相機四處跑拍照做功課時,無意中仰頭即「觸電」,對T形街牌一見鍾情不能自拔。第一次見的那個「她」,名字叫「荷李活道」。

「鏽迹斑斑的『荷李活道』街牌依附在舊中區警署,與老建築的舊磚牆一同散發歷史感。」街牌與舊樓互相見證對方作為社會的一塊拼圖,吳文俊最愛T形街牌和其「伴侶」合力營造的社區感﹕「望見街牌同時睇到建築,也就看到社區面貌。」

吳文俊被「荷李活道」的美貌吸引,此後游走港九新界,目標只有一個——找T形街牌。他每發現一個就感到興奮,「於是搵街牌搵到上癮」。5年間,他找到118個,按它們的歷史和鑄造物料分成三大類﹕最老逾百年歷史的瓷製字粒、近90年歷史的石製牌、50年的鐵製牌。前兩者現已寥寥無幾,吳文俊發現的大多是鐵製﹕「好多都生鏽發黃發黑,但我覺得好靚。」

灣仔中西區深水埗最多

「T形牌的中文街名,很多是按古格式由右至左橫寫,字體也有多款,有的正楷有的像書法,不像新式街牌一律用新細明體。」吳文俊覺得每個舊街牌都有獨特個性,「如今要找它們只能到舊區尋寶,灣仔區最多,其次是中西區、深水埗區。」

「街牌通常都在轉角位的舊樓牆上,但路口的舊樓舖位最值錢,近年很多都被拆掉重建。」過去半年,吳文俊發現私人舊樓一旦被拆,依附上面的T形街牌便不知所終,「街牌是政府公物,但政府現行沒有保育街牌政策。究竟街牌封塵於政府貨倉?還是被人當廢鐵賣了?香港人都唔知。」

依附舊樓 隨重建浪潮勢消失

吳文俊發現,過去半年消失的T形街牌至少包括銅鑼灣希雲街、西營盤東邊街、油麻地熙龍里、深水埗興華街和福榮街。他記錄得的118個街牌,當中四成、即50個受樓宇拆卸或市區重建影響,面臨被拆危機,例如灣仔利東街和景色街、深水埗北河街和通州街,「不單是私人發展商收樓,就算市區重建局項目,都無承諾過會保留街牌」。

問保育政策 政府無回應

「所以,石山街的街牌,我一定要力爭保留。」官員一直沒回覆吳文俊。路政署回覆本報查詢時說﹕「石山街石牆上的石製路牌,不會受西港島線工程影響,毋須拆除。」吳文俊聞言暫鬆一口氣。

究竟政府可有措施保育全港老街牌?拆除的又如何處置?路政署並沒有回答。

28歲的吳文俊記得﹕「因為電影《歲月神偷》,人人跑到永利街拍照,我看到那個全新的永利街牌,只覺格格不入。」曾於規劃署任職的吳文俊建議,路政署可聯同古物古蹟辦事處,仿效外國保育舊城區(Old Town)的做法,研究把50年歷史以上的老街牌納入古蹟,訂出保育措施,「不止街牌,郵筒、垃圾桶等都要保育」。

老街牌有何保育價值?「街牌,低調地陪伴我們成長,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只是繁忙的香港人甚少為意。」

吳說﹕「街牌之下,有老伯下棋、小販叫賣、情侶散步、鳥兒棲兒。街牌讓他們知道,這是熟悉的社區、記載成長故事的老地方。」

「只要看到街牌——那個生鏽的老街牌,就知道,我們又回到老地方。」

明報記者 盧曼思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