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地物價急升,通脹壓頂。當局收縮銀根動作頻繁,10月加息之後,11月連續兩次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全年上調存準率已達5次之多,近期央行官員更已公開談論「穩健的貨幣政策」,通脹情勢之嚴峻可見一斑。
回收貨幣政策無力
近期物價及通脹資料強勁走高,決策者仍在頻繁使用存款準備金率及央票工具,加息步調仍顯遲疑。中國央行副行長馬德倫上周公開解釋說,貨幣政策收縮,除了加息和準備金外,還有發行央票等公開市場操作,表示央行一直密切關注物價走勢,但又暗示宏觀經濟亦是貨幣政策指標之一,這或是決策層之忌憚所在。亦逼央行瞻前顧後,綁手綁腳。
當下市况,靠公開市場操作回收貨幣到底有多少效用?今年下半年來,央票在二級市場收益率已大大高於一級市場發行認購的利率,機構對央行新發央票需求大減,創3年新低。故央行官方所稱「公開市場操作回收貨幣」,實可謂「隔靴搔癢」。
通脹壓頂 信貸欲破限
最新公布的生產物價指數(PPI)亦連續第2個月抽升,觀察家預計,11月份CPI增速還將攀高,或至4.8%。內地民眾生活成本大增已真實可感,近期京城快餐店亦紛紛大幅漲價。
不止物價高,信貸增量亦高。儘管存款準備金率密集上調,銀行停發房貸,央行副行長胡曉煉亦明確表示將採取手段嚴控後兩個月信貸量。但市場預計,11月信貸又可能高至5800億元人民幣,全年信貸或超出7.5萬億元的控制目標。貨幣供應量的增速亦可能明顯反彈。可以預計,不論決策者是否猶豫,通脹態勢將敦促加息步調更加緊密。
央行近期言論明確表達了繼續加息的預期,胡曉煉在本輪加息後首次表態將使用「價格性工具」亦即調整利率來控制貨幣。新任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的盛松成30日更撰署名文章《再論向穩健的貨幣政策轉變》稱,物價上漲已成當前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建議明確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
進入加息通道不容緩
但眼下看來,這些觀點並未在宏調的最終決策中佔據絕對優勢,相信決策層仍不乏力挺以溫和工具(存款準備金率、央票)的觀點,這亦見出部門利益角力局面。加息顯然是央行減輕貨幣膨脹壓力最「該用」和最「好用」的辦法,但這對其他部委並無直接裨益。
客觀地說,重啟加息周期確是不容遲疑,一手改善負利率狀况,另一手還應平衡農產品及食品供需,這將比頻繁使用溫和貨幣工具回收流動性更切中要害,中央經濟工作會在即,這是否成為來年宏調趨勢,拭目以待。
馮其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