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2010年10月18日通過的《關於制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在關於「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部分,率先強調的「構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
結合國際上關於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的探索進展,當前中國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的建立過程,關鍵需要明確一下問題:
「一行三會」監管分工 角色要釐清
第一,明確宏觀審慎監管的監管主體。當前,中國的金融監管框架已經形成了「一行三會」(即人行、銀監會、證監會及保監會)的監管框架,但是在構建宏觀審慎監管方面,究竟應當由哪個監管機構作為具體的監管主體來實施,則是一個一直存在顯著爭議的問題。
提升槓桿 控制風險間取平衡
第二,建立適合中國金融市場特點的宏觀審慎監管指標和工具。從國際上針對銀行業宏觀審慎監管研究和探索的最新進展來看,目前監管指標的改革主要體現在資本和槓桿率的指標細化上,分別提出了資本留存緩衝、逆周期資本緩衝以及與風險不掛鈎的槓桿率指標。雖然這些新提出的指標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未來出現類似次按危機的機會率,但這並不表示這些指標的實施就完全適用於防範中國的系統性風險。
從資本留存緩衝和逆周期資本緩衝來說,監管機構對於當前經濟金融形勢的判斷,已經成為兩項指標不可回避的首要難題,在經濟周期好的情况下調高資本要求,在經濟狀况差的條件下動用資本緩衝來吸收損失,那麼如何精確地把握經濟周期將成為該指標成功與否的關鍵,而國內外的監管者目前對於經濟周期把握的經驗上尚有所欠缺,這將直接導致指標實施的效果。槓桿率的監管對於中國金融業當前來說,同樣存在針對性不足的問題,對於一直習慣於低槓桿率運作的中國金融業來說,如何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適當提高槓桿率,實現業務和盈利模式的多樣化,應當說才是當前擺在中國金融業面前的重要問題之一。
現行監管模型 存多個缺點
另外,在具體的宏觀審慎監管工具選擇方面,動態的前瞻性撥備是目前探討的主要的宏觀審慎監管工具之一。現行貸款損失撥備計提方法採用的是國際會計準則(IFRS)規定的已發生損失模型,具有明顯的順周期效應。危機後提出了前瞻性逆周期的撥備計提方法,其中廣泛提及的預期損失模型要求在經濟上升期提高撥備計提,在經濟下行期減少撥備計提,在一定程度上緩釋已發生模型的順周期性。
然而,這種預期損失模型存在以下幾個缺點:首先,模型在操作上難度較大;其次,銀行備抵帳戶有時可能不足以吸收預期貸款損失;再次,通過重估預期損失調整備抵帳戶存在順周期性。因此,從具體的方法角度看,應考慮完整的周期波動,選擇巴塞爾委員會在預期損失模型基礎上提出的「跨周期」方法,即根據現行引起預期損失變化的因素,對一個完整經濟周期的歷史損失進行調整,進而估計預期損失。
界定監管「大而不倒」金融機構
第三,合理界定和監管「大而不倒」的金融機構。系統性重要機構監管的首要的問題,是如何判斷一家金融機構是否是系統性重要的。根據國際經驗目前主要基於如下三個主要特徵,即規模性、可替代性和互聯性。如果僅僅從規模的角度選擇,中國當前的銀行業系統性重要機構較多,但從互聯性的角度來看,特別是從國際影響角度考察,可以說中國現有的金融機構的國際互聯性和影響性都是相對低的,其中一家財務狀况的惡化,難以對其他金融機構造成顯著傳染和負面影響。
從當前的監管趨勢看,被確定為「大而不倒」的機構要求在國際上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其中一個重要的宏觀審慎工具就是附加資本要求,這將直接影響機構的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因此如何界定系統重要性的金融機構應持十分謹慎的態度。
在中國的金融市場上,對於政策扶持的機構來說,特別是區域性的農村金融機構來說,其對區域性農村金融活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支持作用,因此在中國金融市場上,往往最為嚴峻的挑戰可能還不是來自於國際上所重視的「大而不倒」的機構,往往風險還來自於「小而不倒」的一些目前還監管不太充分的機構。
了解國內外系統性風險差異
第四,明確現階段中國金融體系面臨的系統性風險與海外成熟市場有較大差異。由於各國的金融發展模式不同,風險形成的機制也不盡相同,照搬國際市場和發達國家應對系統性風險的經驗是不夠的。從系統性風險的角度來看,歐美國家的風險來源主要是由於高槓桿率和關聯交易,以及影子銀行體系等帶來的風險傳染,而就當前主要從事傳統金融業務的中國金融業來看,更多的系統性風險體現在微觀個體商業模式上的同質化風險和宏觀經濟大幅波動、宏觀政策短期內大幅變動帶來的風險。因此,與次貸危機後歐美國家關注的槓桿率指標、前瞻的撥備指標等方向不同,中國的宏觀審慎監管更應當關注如何引導銀行業乃至整個金融業的深化和異化,關注宏觀經濟大幅波動可能對金融體系的衝擊等等。
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