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文化人物】
林若寧說,在他眼中,香港現時只有3位知名填詞人,一個是林夕,一個是黃偉文,一個是周耀輝,自己不算。總算多產吧。去年有40多首作品面世,李克勤的《失魂記》獲獎無數,但頒獎禮的舞台從來不見填詞人蹤影。本來,更遑論接受訪問。
要不是開發了一個分享故事的手機應用程式,需要宣傳,林若寧大概會選擇低調到老到死。2018年了,當facebook已被譏為老人玩意,一個運用智能電話運用到管理應用程式的視力正常人士,連facebook賬戶也沒有註冊過,也真夠罕見。手上又不是一部大按鍵大鈴聲的華為。
簡直似從古代來。「嗯,我同意的。」林若寧說。說的,不只那種絕不放閃絕不打卡絕不一邊晚飯一邊放食物相上網的生活習慣,說的,還有對世界的看法。面對鏡頭,有點不自然的林若寧,其實比起梁振英更適合推廣華服節。
低調
讀會計出身,偏偏視林夕與韋家輝為偶像。大學畢業立即前往商台應徵,面試的,正正是林夕。一做做到今日。入行填詞都接近20年,長期隱形一樣,還能夠在娛樂圈好好生存,也只能夠說句佩服,「我沒有覺得自己在娛樂圈生存」。
「有看過鄭保瑞導演的《意外》嗎?電影入面的古天樂,做任何事都刻意讓自己消失人間,連八達通都不用。我就是這種人」。古天樂在《意外》靠犯法行為為生,你是一個販賣流行曲的填詞人呀?「我的確可以當個會計師,性格可能比較適合。但原來自己在寫作上有少少搵到飯食的能力,我也沒有辦法。就當我活在娛樂圈,我也處於娛樂圈的最邊皮。作為一個填詞人,我應該享有幕後的空間吧」。
做幕後便享有不曝光的權利?做個不成功的,才會。林夕與黃偉文固然是明星,較林若寧新晉的,如陳詠謙如梁栢堅,也是娛樂版面常客,似林若寧不斷將訪問推卻,浪費無數宣傳良機,畢竟很古代,大概是李碧華寫出《胭脂扣》寫出《霸王別姬》的年代。「就當我的知名度高了,是否代表會更加發光發熱?其實只代表多人認識了,產量可能會更多,但我的能力根本達不到林夕、黃偉文的同一高度,就算再高調,也不會對質素有甚麼提升」。在香港,有九成人,沒有太多人感到興趣,卻日日夜夜想盡辦法谷紅自己。林若寧是餘下的一成,還是當中最極端相反的一小撮,仍然堅持質量遠比數量緊要,「我承認我不似現代人。我是古代人。有很多價值觀,現在人人也覺得定當如此,我就是無辦法用同一態度生活」。
「我不是刻意低調。只是天性。其實,我的朋友、家人,個圈好細,如果在圈以外的人,完全不知道我存在,我會過得比較開心,比較自然,比較舒服」。於是,去一間餐廳進食,去過好幾次,被員工認得了,有朝一日,未下單便已經有人預先捧來一碗雲吞麵,你應該會高興,他會離開,以後不再幫襯。他填詞時用筆名,就是希望跟真實的自己完全切割。
點子
殊不容易。正如林振強會將對妹妹的追憶化成《笛子姑娘》的歌詞,潘源良會把《最愛是誰》的歌詞獻給李麗珍,要一個創作人,不投放個人情感和觀念在作品身上,近乎不可能。即使,填詞比較複雜,林振強的故事由葉振棠的歌聲發放出去,潘源良的想法由林子祥演繹,也不知算代筆還是代唱,「對於填詞,你或者不相信,我是真的非常平常心」。
「我從來不會將填詞人的角色放到好大,不會覺得自己可以主宰到一首歌甚至整個樂壇的生死。最怕監製跟我說:『首歌靠晒你份詞啦!』明明旋律與歌詞各佔一半,作曲人的收入是否歸我?」
林若寧不是沒有叛逆過。剛入行,收到抒情的曲風,偏偏死不肯寫情歌,覺得背道而馳才夠型。「就算最後有人縱容我,看看製成品,效果也不會理想。純粹個人表演,表演完,醫生手術成功,病人身亡。有意義嗎?」不是說追求天馬行空?「創作人覺得最好的點子,多數充滿稜角與偏鋒。不是人人有能力把稜角與偏鋒弄得讓人人也接受。填詞本身就是充滿配合的工作。一首歌好,旋律重要,歌手又重要,填詞只是其中一部份。總不能說自己的歌詞最好,明明不符合音調都要照唱照出。這已經談不上妥協」。很多人批評林若寧悶,寫的歌詞,不是情歌,便是談論成長,「填了20年還可以在這個行業生存到,或者難免出現某些情況:別人對我的印象越來越深,人人也覺得我是屬於某一類風格的,於是同一類型的作品就自然落入我手;又或者,是其他人覺得我未必駕馭到其他風格,就算整體上的風格沒有減少過,我收到的歌也只會越來越近似」。
「雖然,近十幾年,當大碟消失了,連side track的空間也被刪走,香港流行曲的類型確是越來越少…… 生意
為宣傳自家生意,這段期間,林若寧破例接受過好幾個訪問。創作人變身生意人。「我只不過想有個地方,給我度一度故事」。平台叫tbc,目標是當上手機故事界的Netflix。生意人看中的,是Netflix的利潤;創作人看中的,是Netflix的無限制,「Netflix之強,強在可以容納不同類型不同長短的創作,不必局限一種呈現模式,彈性,種類多元」。想得美好,但香港人向來習慣一台獨大慣性收視,真有人追求多元?「對,跟我創作的,好多其實在看《降魔的》」。
「TVB在做了,為甚麼要我?如果做創作的,只望到個市場,市場要求甚麼,餵甚麼,根本可以停低,甚麼也不做。冷氣機未發明,市場不會需索冷氣機,市場只知道自己好熱」。有相士曾經斷言,林若寧創業,注定失敗。「《大創業家》講麥當勞兩兄弟,有條好橋。條橋放在他們手上,麥當勞只是普普通通一間快餐店;落入男主角手,才變成跨國企業。我不知道如果自己是那兩兄弟,會否憤憤不平。但早有心理準備」。世人記得富商愛迪生,甚少人認識交流電的發明者Nikola Tesla。事實上,後者雖然建立出更多重要學說,但不擅理財,最終貧窮致死。「至少後世也有個汽車品牌以他為名作為記念呀」。
單靠創作難以維生?「如果,你做個iBanker,賺不到大錢,你可能有點問題。無人說過做創作會賺到大錢。不一定只有金錢才是回報,在創作過程,有享受過,有快樂過,也是回報的一種」。除了算命的,又有另一位高人,曾對林若寧說:「你這一代,應該是最後一代,能夠在香港靠創作賺到點錢的了。」「是不是呢?在我之後出道的,的確比較辛苦;但透過social media的發展,又好像方便了。自己拍條短片,有效便有效。究竟是容易了,還是困難了?」
「用以前的模式繼續向前行,一定越來越困難。時代轉變,淘汰了舊有模式,同一時間提供了新模式給年輕人發揮。還叫後一代跟隨自己的方法?用以前的標準去判定好壞?他們有他們的方案了」。
推倒重來
關於香港的未來,這位古代來的人不樂觀,也不悲觀,只有主觀。「主觀願望是等待現存的倒下。推倒重來未必是壞事」。期望會倒下的,應該包括樓價。「好多人,手持300、400萬,也付不起首期。有沒有想過,如果不是望着一層樓來建設生活目標,300、400萬,其實有好多事情可以做到?」
訪問在6月11日之前進行。寫在6月11日之後。6月11日,梁天琦被判刑6年;翌日,特朗普與金正恩於新加坡簽署朝鮮半島無核化聯合聲明。世界很大,300、400萬,是有好多事情可以做到。
撰文:方俊傑
攝影:陳俊強
林若寧說,在他眼中,香港現時只有3位知名填詞人,一個是林夕,一個是黃偉文,一個是周耀輝,自己不算。總算多產吧。去年有40多首作品面世,李克勤的《失魂記》獲獎無數,但頒獎禮的舞台從來不見填詞人蹤影。本來,更遑論接受訪問。
要不是開發了一個分享故事的手機應用程式,需要宣傳,林若寧大概會選擇低調到老到死。2018年了,當facebook已被譏為老人玩意,一個運用智能電話運用到管理應用程式的視力正常人士,連facebook賬戶也沒有註冊過,也真夠罕見。手上又不是一部大按鍵大鈴聲的華為。
簡直似從古代來。「嗯,我同意的。」林若寧說。說的,不只那種絕不放閃絕不打卡絕不一邊晚飯一邊放食物相上網的生活習慣,說的,還有對世界的看法。面對鏡頭,有點不自然的林若寧,其實比起梁振英更適合推廣華服節。
低調
讀會計出身,偏偏視林夕與韋家輝為偶像。大學畢業立即前往商台應徵,面試的,正正是林夕。一做做到今日。入行填詞都接近20年,長期隱形一樣,還能夠在娛樂圈好好生存,也只能夠說句佩服,「我沒有覺得自己在娛樂圈生存」。
「有看過鄭保瑞導演的《意外》嗎?電影入面的古天樂,做任何事都刻意讓自己消失人間,連八達通都不用。我就是這種人」。古天樂在《意外》靠犯法行為為生,你是一個販賣流行曲的填詞人呀?「我的確可以當個會計師,性格可能比較適合。但原來自己在寫作上有少少搵到飯食的能力,我也沒有辦法。就當我活在娛樂圈,我也處於娛樂圈的最邊皮。作為一個填詞人,我應該享有幕後的空間吧」。
做幕後便享有不曝光的權利?做個不成功的,才會。林夕與黃偉文固然是明星,較林若寧新晉的,如陳詠謙如梁栢堅,也是娛樂版面常客,似林若寧不斷將訪問推卻,浪費無數宣傳良機,畢竟很古代,大概是李碧華寫出《胭脂扣》寫出《霸王別姬》的年代。「就當我的知名度高了,是否代表會更加發光發熱?其實只代表多人認識了,產量可能會更多,但我的能力根本達不到林夕、黃偉文的同一高度,就算再高調,也不會對質素有甚麼提升」。在香港,有九成人,沒有太多人感到興趣,卻日日夜夜想盡辦法谷紅自己。林若寧是餘下的一成,還是當中最極端相反的一小撮,仍然堅持質量遠比數量緊要,「我承認我不似現代人。我是古代人。有很多價值觀,現在人人也覺得定當如此,我就是無辦法用同一態度生活」。
「我不是刻意低調。只是天性。其實,我的朋友、家人,個圈好細,如果在圈以外的人,完全不知道我存在,我會過得比較開心,比較自然,比較舒服」。於是,去一間餐廳進食,去過好幾次,被員工認得了,有朝一日,未下單便已經有人預先捧來一碗雲吞麵,你應該會高興,他會離開,以後不再幫襯。他填詞時用筆名,就是希望跟真實的自己完全切割。
點子
殊不容易。正如林振強會將對妹妹的追憶化成《笛子姑娘》的歌詞,潘源良會把《最愛是誰》的歌詞獻給李麗珍,要一個創作人,不投放個人情感和觀念在作品身上,近乎不可能。即使,填詞比較複雜,林振強的故事由葉振棠的歌聲發放出去,潘源良的想法由林子祥演繹,也不知算代筆還是代唱,「對於填詞,你或者不相信,我是真的非常平常心」。
「我從來不會將填詞人的角色放到好大,不會覺得自己可以主宰到一首歌甚至整個樂壇的生死。最怕監製跟我說:『首歌靠晒你份詞啦!』明明旋律與歌詞各佔一半,作曲人的收入是否歸我?」
林若寧不是沒有叛逆過。剛入行,收到抒情的曲風,偏偏死不肯寫情歌,覺得背道而馳才夠型。「就算最後有人縱容我,看看製成品,效果也不會理想。純粹個人表演,表演完,醫生手術成功,病人身亡。有意義嗎?」不是說追求天馬行空?「創作人覺得最好的點子,多數充滿稜角與偏鋒。不是人人有能力把稜角與偏鋒弄得讓人人也接受。填詞本身就是充滿配合的工作。一首歌好,旋律重要,歌手又重要,填詞只是其中一部份。總不能說自己的歌詞最好,明明不符合音調都要照唱照出。這已經談不上妥協」。很多人批評林若寧悶,寫的歌詞,不是情歌,便是談論成長,「填了20年還可以在這個行業生存到,或者難免出現某些情況:別人對我的印象越來越深,人人也覺得我是屬於某一類風格的,於是同一類型的作品就自然落入我手;又或者,是其他人覺得我未必駕馭到其他風格,就算整體上的風格沒有減少過,我收到的歌也只會越來越近似」。
「雖然,近十幾年,當大碟消失了,連side track的空間也被刪走,香港流行曲的類型確是越來越少…… 生意
為宣傳自家生意,這段期間,林若寧破例接受過好幾個訪問。創作人變身生意人。「我只不過想有個地方,給我度一度故事」。平台叫tbc,目標是當上手機故事界的Netflix。生意人看中的,是Netflix的利潤;創作人看中的,是Netflix的無限制,「Netflix之強,強在可以容納不同類型不同長短的創作,不必局限一種呈現模式,彈性,種類多元」。想得美好,但香港人向來習慣一台獨大慣性收視,真有人追求多元?「對,跟我創作的,好多其實在看《降魔的》」。
「TVB在做了,為甚麼要我?如果做創作的,只望到個市場,市場要求甚麼,餵甚麼,根本可以停低,甚麼也不做。冷氣機未發明,市場不會需索冷氣機,市場只知道自己好熱」。有相士曾經斷言,林若寧創業,注定失敗。「《大創業家》講麥當勞兩兄弟,有條好橋。條橋放在他們手上,麥當勞只是普普通通一間快餐店;落入男主角手,才變成跨國企業。我不知道如果自己是那兩兄弟,會否憤憤不平。但早有心理準備」。世人記得富商愛迪生,甚少人認識交流電的發明者Nikola Tesla。事實上,後者雖然建立出更多重要學說,但不擅理財,最終貧窮致死。「至少後世也有個汽車品牌以他為名作為記念呀」。
單靠創作難以維生?「如果,你做個iBanker,賺不到大錢,你可能有點問題。無人說過做創作會賺到大錢。不一定只有金錢才是回報,在創作過程,有享受過,有快樂過,也是回報的一種」。除了算命的,又有另一位高人,曾對林若寧說:「你這一代,應該是最後一代,能夠在香港靠創作賺到點錢的了。」「是不是呢?在我之後出道的,的確比較辛苦;但透過social media的發展,又好像方便了。自己拍條短片,有效便有效。究竟是容易了,還是困難了?」
「用以前的模式繼續向前行,一定越來越困難。時代轉變,淘汰了舊有模式,同一時間提供了新模式給年輕人發揮。還叫後一代跟隨自己的方法?用以前的標準去判定好壞?他們有他們的方案了」。
推倒重來
關於香港的未來,這位古代來的人不樂觀,也不悲觀,只有主觀。「主觀願望是等待現存的倒下。推倒重來未必是壞事」。期望會倒下的,應該包括樓價。「好多人,手持300、400萬,也付不起首期。有沒有想過,如果不是望着一層樓來建設生活目標,300、400萬,其實有好多事情可以做到?」
訪問在6月11日之前進行。寫在6月11日之後。6月11日,梁天琦被判刑6年;翌日,特朗普與金正恩於新加坡簽署朝鮮半島無核化聯合聲明。世界很大,300、400萬,是有好多事情可以做到。
撰文:方俊傑
攝影:陳俊強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