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新地以嚴重虧蝕為由,向馬灣交通服務不斷開刀,令千名珀麗灣居民走上街頭。上月12日,立法會議員朱凱廸質問特首林鄭月娥,政府如何確保當年公私營合作發展的馬灣,獲得合理的公共交通服務;林鄭回應稱,只要政府「仍然有權力揸手,一定以市民利益作依歸」。
然而,正正是林鄭當年沒有「揸緊權力」,間接導致今日馬灣的亂局。記者追查後發現,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曾就馬灣發展與新地簽訂補充協議,承諾提名5名政府代表,到新地旗下的馬灣公園有限公司擔任董事,以監察獲豁免8億元地價的馬灣公園營運狀況。但10年過去,說好的政府代表從未出現。在林鄭「畀位」之下,新地一路「hea搞」馬灣公園,不但入場人數遠遜預期,部份設施長期失修,第二期發展20年仍毫無寸進。馬灣交通的長期虧蝕,其實正是「公私營齊走數」的惡果。
記者:關冠麒
政府自閹監察權力
馬灣公園與珀麗灣的發展一直密不可分。九七回歸前,新地與政府達成框架協議,要在馬灣推行四個項目:一:馬灣東北綜合發展區(即珀麗灣);二:建設鄉村式發展區;三:發展馬灣公園;四:基建工程。新地單憑馬灣公園就獲豁免8億元地價。佔地19公頃的馬灣公園由新地旗下的馬灣公園有限公司發展和營運。經過多次更改方案,公園最終分兩期發展,第一期有大自然公園、「挪亞方舟」和太陽館三個主要設施。
馬灣公園的宗教概念源自新地前董事總經理郭炳江。據聞一名傳道人得悉新地會在馬灣興建主題公園後,親自到郭炳江的辦公室推銷挪亞方舟主題,獲他大力支持。然而,新地其實一直不重視馬灣公園。在許仕仁貪污案中,郭炳江被揭發1995年曾向下屬表示:「大家都知馬灣公園只是搬村的藉口,我們的主要目標是住宅發展及搬村。」他更親自承認,97年曾與迪士尼商討在馬灣興建主題樂園,但計劃告吹後,竟親自引薦迪士尼予政府,不介意將來迪士尼樂園直接與馬灣公園競爭。
新地對馬灣公園態度消極,因為由始至終都無誘因搞好這主題樂園。根據97年的協議,馬灣公園雖然可「以商業原則經營」;但同時,經營者要將淨收益全數撥入一儲備金,該筆款項只可作公園的維修、保養、改善之用。到2008年,林鄭任發展局局長,政府再與新地方面就馬灣公園的發展簽訂補充協議,條款明確指出,「在馬灣公園批地契約21年的年期屆滿時,新地會將最終(正數)的儲備金結餘交回政府」,任何虧損由新地承擔。換言之,馬灣公園對新地只是個「冇肉食的蝕本貨」,無動機吸引人流進島。
為了監督公園的營運狀況,08年的補充協議訂明,會成立一個10人「馬灣公園諮詢委員會」,當中4名委員由政府提名,另有兩名由新地和政府共同提名,讓社會人士參與並提供意見。該委員會09年5月正式成立。
協議亦訂明,新地「同意馬灣公園有限公司的10名董事會成員」,應包含「5名由政府提名的董事」,令政府對公園的管理有實質權力。形式類似負責營運香港迪士尼樂園的「香港國際主題樂園有限公司」,其11人董事名單中,亦有5名由政府委任。到09年,林鄭參觀試業中的挪亞方舟時拍心口表示,她會「代表政府委派5名成員加入該公司的董事局」。記者翻查馬灣公園有限公司的公司註冊處資料,董事名單一直只有新地高層,從未有政府相關人士獲委任。林鄭為何走數?新地方面以電話回覆記者查詢時稱,馬灣公園有限公司董事局因為「文件上的問題」未有加入政府代表,但諮詢委員會的「功能與董事局幾乎沒有分別」。政府沒有正面回應未有委任董事一事,只重申諮詢委員會的角色。
入場數字遠遜預期
林鄭走數背後,馬灣公園的營運表現一直差強人意。記者在珀麗灣業主委員會副主席黃杏雲(Shirley)引領下,參觀新地在島上其他「豐功偉績」。首站來到挪亞方舟門前:「我覺得馬灣公園同珀麗灣之間,喺交通方面係互補嘅。」
Shirley說,08年珀麗灣客運與居民商討加價時,公司方面曾預期挪亞方舟每日會為馬灣帶來2,000至3,000人流:「居民搭車、船出去返工,遊客可以利用回程嘅車、船入嚟,其實係配合到。」
記者翻查剪報,09年挪亞方舟正式啟用前,馬灣公園方面亦曾向傳媒表示,人流目標是每日最少3,000人次入場。但眼前的馬灣公園人流零零落落,接近閉園時間的下午5時半,鮮有遊客從正門大閘離開園區。
現實數字與預期相距甚遠。記者翻查數據,挪亞方舟開幕首年有65萬人次入場,但第3年已跌至僅29萬,近幾年徘徊在45萬左右,2017至18年約有46.5萬人次,即每日僅1,200人,只達最初預期的4成。而且數字是將「挪亞方舟」和「大自然公園」的入場人次相加,不少遊客都會一次過參觀這兩個設施,實際帶動到到訪馬灣的人數相信更少。政府和新地在97年的協議訂明,新地需「提供渡輪服務」以及「提供巴士服務出入該島」。換言之,發展商提供的公共交通並非只是居民服務,亦是遊客的交通工具。馬灣交通的長期虧蝕,與新地在馬灣公園營運不當有莫大關係。新地回覆稱,旅遊巴士被限制於上午10時至下午4時進出馬灣,對公園營運帶來負面影響。
太陽館失修11月
除入場人數持續低迷,馬灣公園設施管理亦未如理想。Shirley第二站帶記者到太陽館所位處的小山丘下。2012年開業的太陽館,配備巨型太陽望遠鏡,可用作觀察太陽表面,同時有度假營供團體租用。但記者在山下觀察,發現其外形與網上圖片略有不同——其半圓形頂蓋消失了。Shirley稱:「上面應該有個天幕,舊年天鴿颱風吹爛咗。」天鴿吹襲香港至今已經過11個月,天幕仍未完成維修。新地表示,太陽館的天幕將採用全新及更堅固的設計,但製作繁複需要較長時間完成。
Shirley最後帶記者走入馬灣舊村範圍,即馬灣公園第二期原定位置:「據之前嘅描述,呢度會做一個藝術村,變成一個意大利海濱度假勝地咁,有藝術家、手工藝,又有人拉提琴。」此項目以保育和活化舊村的風貌為概念,但新地獲政府批出馬灣用地至今超過20年,這裏只剩鐵絲網圍封、內裏空空如也的舊屋,以及岸邊類似大澳水上棚屋的建築物,但全部日久失修,搖搖欲墜。新地回覆指,政府至今仍未完成清理及騰空項目用地,徜政府完成以上工作,會於3年內完成第二期發展。Shirley嘆道:「呢個發展商點解起樓、賣樓咁快趣,但係馬灣公園無論興建以至營運,做得咁不如理想?政府當時話公私營合作,係咪一個失敗呢?」
2009年,林鄭曾經向傳媒表示,對馬灣公園的公私營合作模式寄予厚望:「會在有需要或適當時候,把這模式推廣至開辦或發展其他的公眾設施。」但林鄭當年的承諾走數,自閹政府監察的權力,令新地可以冷處理馬灣公園這項目「濫竽充數」,反映公私營合作搞非牟利項目的弊端。林鄭晉升為特首後,大力提倡以公私合營模式發展土地,包括在私營發展中撥出部份單位作公營房屋之用,做法與馬灣的發展異曲同工,必須加以警惕,以免馬灣的亂局再次出現。
然而,正正是林鄭當年沒有「揸緊權力」,間接導致今日馬灣的亂局。記者追查後發現,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曾就馬灣發展與新地簽訂補充協議,承諾提名5名政府代表,到新地旗下的馬灣公園有限公司擔任董事,以監察獲豁免8億元地價的馬灣公園營運狀況。但10年過去,說好的政府代表從未出現。在林鄭「畀位」之下,新地一路「hea搞」馬灣公園,不但入場人數遠遜預期,部份設施長期失修,第二期發展20年仍毫無寸進。馬灣交通的長期虧蝕,其實正是「公私營齊走數」的惡果。
記者:關冠麒
政府自閹監察權力
馬灣公園與珀麗灣的發展一直密不可分。九七回歸前,新地與政府達成框架協議,要在馬灣推行四個項目:一:馬灣東北綜合發展區(即珀麗灣);二:建設鄉村式發展區;三:發展馬灣公園;四:基建工程。新地單憑馬灣公園就獲豁免8億元地價。佔地19公頃的馬灣公園由新地旗下的馬灣公園有限公司發展和營運。經過多次更改方案,公園最終分兩期發展,第一期有大自然公園、「挪亞方舟」和太陽館三個主要設施。
馬灣公園的宗教概念源自新地前董事總經理郭炳江。據聞一名傳道人得悉新地會在馬灣興建主題公園後,親自到郭炳江的辦公室推銷挪亞方舟主題,獲他大力支持。然而,新地其實一直不重視馬灣公園。在許仕仁貪污案中,郭炳江被揭發1995年曾向下屬表示:「大家都知馬灣公園只是搬村的藉口,我們的主要目標是住宅發展及搬村。」他更親自承認,97年曾與迪士尼商討在馬灣興建主題樂園,但計劃告吹後,竟親自引薦迪士尼予政府,不介意將來迪士尼樂園直接與馬灣公園競爭。
新地對馬灣公園態度消極,因為由始至終都無誘因搞好這主題樂園。根據97年的協議,馬灣公園雖然可「以商業原則經營」;但同時,經營者要將淨收益全數撥入一儲備金,該筆款項只可作公園的維修、保養、改善之用。到2008年,林鄭任發展局局長,政府再與新地方面就馬灣公園的發展簽訂補充協議,條款明確指出,「在馬灣公園批地契約21年的年期屆滿時,新地會將最終(正數)的儲備金結餘交回政府」,任何虧損由新地承擔。換言之,馬灣公園對新地只是個「冇肉食的蝕本貨」,無動機吸引人流進島。
為了監督公園的營運狀況,08年的補充協議訂明,會成立一個10人「馬灣公園諮詢委員會」,當中4名委員由政府提名,另有兩名由新地和政府共同提名,讓社會人士參與並提供意見。該委員會09年5月正式成立。
協議亦訂明,新地「同意馬灣公園有限公司的10名董事會成員」,應包含「5名由政府提名的董事」,令政府對公園的管理有實質權力。形式類似負責營運香港迪士尼樂園的「香港國際主題樂園有限公司」,其11人董事名單中,亦有5名由政府委任。到09年,林鄭參觀試業中的挪亞方舟時拍心口表示,她會「代表政府委派5名成員加入該公司的董事局」。記者翻查馬灣公園有限公司的公司註冊處資料,董事名單一直只有新地高層,從未有政府相關人士獲委任。林鄭為何走數?新地方面以電話回覆記者查詢時稱,馬灣公園有限公司董事局因為「文件上的問題」未有加入政府代表,但諮詢委員會的「功能與董事局幾乎沒有分別」。政府沒有正面回應未有委任董事一事,只重申諮詢委員會的角色。
入場數字遠遜預期
林鄭走數背後,馬灣公園的營運表現一直差強人意。記者在珀麗灣業主委員會副主席黃杏雲(Shirley)引領下,參觀新地在島上其他「豐功偉績」。首站來到挪亞方舟門前:「我覺得馬灣公園同珀麗灣之間,喺交通方面係互補嘅。」
Shirley說,08年珀麗灣客運與居民商討加價時,公司方面曾預期挪亞方舟每日會為馬灣帶來2,000至3,000人流:「居民搭車、船出去返工,遊客可以利用回程嘅車、船入嚟,其實係配合到。」
記者翻查剪報,09年挪亞方舟正式啟用前,馬灣公園方面亦曾向傳媒表示,人流目標是每日最少3,000人次入場。但眼前的馬灣公園人流零零落落,接近閉園時間的下午5時半,鮮有遊客從正門大閘離開園區。
現實數字與預期相距甚遠。記者翻查數據,挪亞方舟開幕首年有65萬人次入場,但第3年已跌至僅29萬,近幾年徘徊在45萬左右,2017至18年約有46.5萬人次,即每日僅1,200人,只達最初預期的4成。而且數字是將「挪亞方舟」和「大自然公園」的入場人次相加,不少遊客都會一次過參觀這兩個設施,實際帶動到到訪馬灣的人數相信更少。政府和新地在97年的協議訂明,新地需「提供渡輪服務」以及「提供巴士服務出入該島」。換言之,發展商提供的公共交通並非只是居民服務,亦是遊客的交通工具。馬灣交通的長期虧蝕,與新地在馬灣公園營運不當有莫大關係。新地回覆稱,旅遊巴士被限制於上午10時至下午4時進出馬灣,對公園營運帶來負面影響。
太陽館失修11月
除入場人數持續低迷,馬灣公園設施管理亦未如理想。Shirley第二站帶記者到太陽館所位處的小山丘下。2012年開業的太陽館,配備巨型太陽望遠鏡,可用作觀察太陽表面,同時有度假營供團體租用。但記者在山下觀察,發現其外形與網上圖片略有不同——其半圓形頂蓋消失了。Shirley稱:「上面應該有個天幕,舊年天鴿颱風吹爛咗。」天鴿吹襲香港至今已經過11個月,天幕仍未完成維修。新地表示,太陽館的天幕將採用全新及更堅固的設計,但製作繁複需要較長時間完成。
Shirley最後帶記者走入馬灣舊村範圍,即馬灣公園第二期原定位置:「據之前嘅描述,呢度會做一個藝術村,變成一個意大利海濱度假勝地咁,有藝術家、手工藝,又有人拉提琴。」此項目以保育和活化舊村的風貌為概念,但新地獲政府批出馬灣用地至今超過20年,這裏只剩鐵絲網圍封、內裏空空如也的舊屋,以及岸邊類似大澳水上棚屋的建築物,但全部日久失修,搖搖欲墜。新地回覆指,政府至今仍未完成清理及騰空項目用地,徜政府完成以上工作,會於3年內完成第二期發展。Shirley嘆道:「呢個發展商點解起樓、賣樓咁快趣,但係馬灣公園無論興建以至營運,做得咁不如理想?政府當時話公私營合作,係咪一個失敗呢?」
2009年,林鄭曾經向傳媒表示,對馬灣公園的公私營合作模式寄予厚望:「會在有需要或適當時候,把這模式推廣至開辦或發展其他的公眾設施。」但林鄭當年的承諾走數,自閹政府監察的權力,令新地可以冷處理馬灣公園這項目「濫竽充數」,反映公私營合作搞非牟利項目的弊端。林鄭晉升為特首後,大力提倡以公私合營模式發展土地,包括在私營發展中撥出部份單位作公營房屋之用,做法與馬灣的發展異曲同工,必須加以警惕,以免馬灣的亂局再次出現。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