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演藝學院電影電視系畢業生曾翠珊,是香港電影金像獎新晉導演獎的得主,2012年。前一年,是莊文強,最近拍了《無雙》,販賣港產片昔日風光,大陸票房超過十億;後一年,是周顯揚,獲獎後,直接北上拍攝國產大製作。曾翠珊在事隔七年,推出以香港舊區作背景的文藝片《非分熟女》。
「2014年,我曾有兩齣作品面世。」一齣叫《香氣》,中韓合作,香港沒有上畫,我不認識,代表我孤陋寡聞。另一齣叫《河上變村》,講西貢濠涌的歷史和文化,我不認識,代表我不關心自己的地方。香港人畢竟是香港人?還是蔡卓妍的露背自慰比較有賣點。「近十幾二十年,香港越來越潔癖。」在《非分熟女》,蔡卓妍因忍不住痛,婚後多年也無法打開陰道享受性愛。曾翠珊說,這很可能是香港人的常態。「香港人忙得很荒誕。表面上很幸福,裏面是遇到甚麼問題也沒有時間面對。」解放陰道,也是解放種種不同的框架。
撰文:方俊傑
攝影:袁筱儀
親手寫計劃書的導演
曾翠珊當年的得獎電影《大藍湖》,同樣以西貢濠涌作背景,投資者是香港藝術發展局和香港藝術中心。「畢業後,很多同學入了電影行業。我沒有。我有兩個選擇:一是入電視台做個買片,一是入藝術中心做節目統籌。我讀演藝,藝術中心就在對面,常常過藝術中心看電影,很自然揀了後者,被訓練到很懂得寫計劃書。」
很少擅長創作的人,同時擅長撰寫計劃書。曾翠珊還在進修時,已經會借來數碼器材自製紀綠片。其他同學可能由低做起,慢慢向導演位置進發,曾翠珊二話不說,拿着計劃書,向傳統電影公司以外的資金例如藥廠埋手。「我不懂得電影工業,但世界其實有很多可能性。」
不得不佩服,另闢途徑下執導的第二齣長片,已經在金像獎揚名。即使,電影票房沒有出現甚麼奇蹟。「獲獎後,責任感大了。我不是個很商業的人,也做不到。以前,似寫日記,為自己,說自己喜歡說的,沒有考慮市場,也沒有計較觀眾喜好。慢慢才開始學習理解市場,理解觀眾。」
有獎在手就是有獎在手。曾翠珊馬上得到眾多電影公司的聘約,她選擇開拍一齣全國公映的愛情電影,理所當然。同一時間,兼顧另一齣講述西貢濠涌五百年演變的紀錄片,才算違背香港精神。香港精神是利益至上。《河上變村》只有三間戲院肯播映,即使映期接近半年,也小眾。「觀眾可能不夠多,慢慢儲吧,歷史上總會有價值。我不是說商業電影沒有價值,商業電影可以很有藝術價值,獨立製作也可以拍得很差,兩者只不過在功能上各有不同,不是對立,沒有必要互相排斥。個圈子已經好細,為甚麼還要細分商業的或非商業的?」
就是因為有分別吧。《大藍湖》或《河上變村》,可能得到獎項認同比得到票房認同更重要;像《非分熟女》,老闆應該不會希望蝕太多。「自己畀錢,的確好自由。有投資商,總不會希望對方虧損,我容許到一定妥協。畢竟需要爭取資源。不是說少錢便拍不到,但以前太少資源,工作人員好吃力,想製作合理少少,是要有一定成本。」
「拍電影,一定困難。」
保存本地質地
困難,還繼續拍?曾翠珊很記得,第一次接觸電影,是因為陪伴媽媽。那是租錄影帶的年代,媽媽愛看電影,如果租了恐怖片,會叫女兒齊齊觀看壯膽。那份親暱感,一生難忘。「我重感情。看電影,就似閱讀,是即使身處極忙亂的生活,也有個空間讓你產生對文化的回憶。」現代人看電影,多數是坐在巴士拿着手機最緊要節奏快解到悶。「就是節奏越來越快,更加需要避免被牽着走,否則,所有經歷也只會似浮雲轉眼過,瞬間消逝。入戲院,就是找一個空間,單一頻道,靜下來,看感覺,看情。」
導演如果進入香港戲院,應該會噴血身亡。香港的戲院,跟圖書館一樣,只會比菜市場稍為少一點雜音。「我討厭這種現象,但我改變不到其他觀眾。寂寞是有點寂寞,只希望大家能夠專注地融入電影建構出來的世界,九十分鐘也好,一百分鐘也好。」要現代人專注個半小時,未免太奢侈。
曾翠珊還希望有心人留意到辛辛苦苦營造出來的細節。例如,電影刻意聘用煮食專家充當顧問,重現已接近失傳的地道菜式。又是懷舊。跟之前盡力留低蠔涌風光的用心,一脈相承。「我在圍村長大,十年一度的清礁,無論村民各自發展得有幾遠,總會回家,食回童年的味道。人到底也是嚮往童年回憶和街坊感情。到處都是西餐、外國菜,但其實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地域的元素,保存本地質地,很重要。全地球都在不斷改變不斷往前,每日無數變化,如果不會執着不會思念,根本無意思。」
另一個地方開花
舊港產片,應該也是曾翠珊很想保存的質地。
「香港越來越乾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情慾片,演員的演出好大膽。例如譚家明導演的《烈火青春》(1982),葉童和夏文汐,到現在還有人談論,印象深刻。之後,除了黃真真導演的《女人那話兒》(2001),有涉及女性情慾,還有哪一齣?」《烈火青春》,香港新浪潮代表作,夏文汐跟湯鎮業在電車做愛固然經典,講到張國榮表面上跟葉童一對實際上可能更愛家姐個男朋友,也前衞得厲害。1982年,比現在開明大約三十年。曾翠珊堅持找葉童在《非分熟女》擔當其中一個角色,負責跟男主角埋身肉搏的重任,交了給蔡卓妍,及更後生的郭奕芯。郭奕芯尚算新人,跟當年的夏文汐或葉童情況相若,肯露肯進取。身嬌肉貴的蔡卓妍?
「我們就是太把本地演員當成明星,太多形象。例如蔡卓妍,大家眼中都有個框框,覺得她屬於某一種特定的類型。個個都話香港沒有好演員,當然可以找大陸演員頂上,但我們有沒有提供機會給香港演員?如果蔡卓妍願意接受挑戰,我又能夠讓她改變,是不是一件好事?我覺得好有挑戰性。事實上,蔡卓妍比我想像中大膽得多。」
不要想太多,蔡卓妍畢竟不是《三夫》的曾美慧孜,再大膽,也不過跳跳鋼管舞,或者坐在浴缸露出肉背,不要以為會三點盡露行來行去。就算蔡卓妍願意,也不太可能,曾美慧孜做無性不歡的慾女,蔡卓妍相反,做害怕性交的處女。一個處女恐怕不會隨隨便便脫光衣服周圍逛。
這是曾翠珊資料搜集的所得。「很多香港夫婦,表面上很幸福,賺到錢,大學畢業便結婚,靚仔靚女,完全滿足社會的規範。關係背面其實有很多問題,無奈大家太忙,忙到選擇跳開問題,最終,還是爆開。」
「尤其身處我們這個特別壓迫的社會,空間太細,慾望更加多,偏偏有種不想影響他人的思維,說句話也不敢大聲,何況做愛?何況叫床?不只女性,其實兩性也面對一樣問題。」
可以怎樣解決?導演安排一個從法國來的花花公子作為救世主,做盡前夫不願嘗試的前戲,立即水到渠成。同時間,有個香港好仔大力追求,婚都求埋。「我不是說香港男人不濟,雖然,以前有個男朋友,真會在床上計時,我也只怪生活節奏太急促害到大家毫無情趣。我是想鼓勵女性離婚不是失婚,不是死亡,只不過在另外一個地方開花。是不是一定要找個水泡,重投傳統主流思想,去返安逸穩陣的家庭狀態?倒不如靠自己,真真正正面對自己的情感。」
曾翠珊未婚,不算相信婚姻,也不算沒憧憬。
後記:軍人父親的覺醒
曾翠珊說,大部份創作人,作品總會帶點個人經歷的投射。她也不例外。
電影中,蔡卓妍是茶餐廳太子女,但從來討厭被視作禁地的廚房,未曾試過關注父親煮出來的美食。「我的父親是個華籍英兵,步伐很急促,離遠行過來,我已經嚇得不由自主全身挺直。由小到大,我也被強迫要成為一個合乎體面的人。我跟他,好像從來沒有擁抱過。」
親密度不足會直接影響一個人如何看待兩性關係。「成長於父權家庭的華人社會,對身體展現和對性的觀念自然傾向保守。我好希望女性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想點,不要理會甚麼規範不規範,不是一定要找個好好的男仔。何謂好好?是真的對你支持理解,還是出於他的一廂情願?」
跟父親關係生疏,要到近年才有點改善。因為曾翠珊一take過考到車牌,連坦克也揸過的父親,覺得很有面子,自動請纓改進女兒的駕駛技術。從來沒有試過。「好像遲了幾十年的親子活動,不打緊,再遲也不打緊,最重要是終有覺醒的一日,會打開自己也嘗試了解身邊的人。對其他人對其他事,我們也好應該踏出相同的一步。」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2014年,我曾有兩齣作品面世。」一齣叫《香氣》,中韓合作,香港沒有上畫,我不認識,代表我孤陋寡聞。另一齣叫《河上變村》,講西貢濠涌的歷史和文化,我不認識,代表我不關心自己的地方。香港人畢竟是香港人?還是蔡卓妍的露背自慰比較有賣點。「近十幾二十年,香港越來越潔癖。」在《非分熟女》,蔡卓妍因忍不住痛,婚後多年也無法打開陰道享受性愛。曾翠珊說,這很可能是香港人的常態。「香港人忙得很荒誕。表面上很幸福,裏面是遇到甚麼問題也沒有時間面對。」解放陰道,也是解放種種不同的框架。
撰文:方俊傑
攝影:袁筱儀
親手寫計劃書的導演
曾翠珊當年的得獎電影《大藍湖》,同樣以西貢濠涌作背景,投資者是香港藝術發展局和香港藝術中心。「畢業後,很多同學入了電影行業。我沒有。我有兩個選擇:一是入電視台做個買片,一是入藝術中心做節目統籌。我讀演藝,藝術中心就在對面,常常過藝術中心看電影,很自然揀了後者,被訓練到很懂得寫計劃書。」
很少擅長創作的人,同時擅長撰寫計劃書。曾翠珊還在進修時,已經會借來數碼器材自製紀綠片。其他同學可能由低做起,慢慢向導演位置進發,曾翠珊二話不說,拿着計劃書,向傳統電影公司以外的資金例如藥廠埋手。「我不懂得電影工業,但世界其實有很多可能性。」
不得不佩服,另闢途徑下執導的第二齣長片,已經在金像獎揚名。即使,電影票房沒有出現甚麼奇蹟。「獲獎後,責任感大了。我不是個很商業的人,也做不到。以前,似寫日記,為自己,說自己喜歡說的,沒有考慮市場,也沒有計較觀眾喜好。慢慢才開始學習理解市場,理解觀眾。」
有獎在手就是有獎在手。曾翠珊馬上得到眾多電影公司的聘約,她選擇開拍一齣全國公映的愛情電影,理所當然。同一時間,兼顧另一齣講述西貢濠涌五百年演變的紀錄片,才算違背香港精神。香港精神是利益至上。《河上變村》只有三間戲院肯播映,即使映期接近半年,也小眾。「觀眾可能不夠多,慢慢儲吧,歷史上總會有價值。我不是說商業電影沒有價值,商業電影可以很有藝術價值,獨立製作也可以拍得很差,兩者只不過在功能上各有不同,不是對立,沒有必要互相排斥。個圈子已經好細,為甚麼還要細分商業的或非商業的?」
就是因為有分別吧。《大藍湖》或《河上變村》,可能得到獎項認同比得到票房認同更重要;像《非分熟女》,老闆應該不會希望蝕太多。「自己畀錢,的確好自由。有投資商,總不會希望對方虧損,我容許到一定妥協。畢竟需要爭取資源。不是說少錢便拍不到,但以前太少資源,工作人員好吃力,想製作合理少少,是要有一定成本。」
「拍電影,一定困難。」
保存本地質地
困難,還繼續拍?曾翠珊很記得,第一次接觸電影,是因為陪伴媽媽。那是租錄影帶的年代,媽媽愛看電影,如果租了恐怖片,會叫女兒齊齊觀看壯膽。那份親暱感,一生難忘。「我重感情。看電影,就似閱讀,是即使身處極忙亂的生活,也有個空間讓你產生對文化的回憶。」現代人看電影,多數是坐在巴士拿着手機最緊要節奏快解到悶。「就是節奏越來越快,更加需要避免被牽着走,否則,所有經歷也只會似浮雲轉眼過,瞬間消逝。入戲院,就是找一個空間,單一頻道,靜下來,看感覺,看情。」
導演如果進入香港戲院,應該會噴血身亡。香港的戲院,跟圖書館一樣,只會比菜市場稍為少一點雜音。「我討厭這種現象,但我改變不到其他觀眾。寂寞是有點寂寞,只希望大家能夠專注地融入電影建構出來的世界,九十分鐘也好,一百分鐘也好。」要現代人專注個半小時,未免太奢侈。
曾翠珊還希望有心人留意到辛辛苦苦營造出來的細節。例如,電影刻意聘用煮食專家充當顧問,重現已接近失傳的地道菜式。又是懷舊。跟之前盡力留低蠔涌風光的用心,一脈相承。「我在圍村長大,十年一度的清礁,無論村民各自發展得有幾遠,總會回家,食回童年的味道。人到底也是嚮往童年回憶和街坊感情。到處都是西餐、外國菜,但其實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地域的元素,保存本地質地,很重要。全地球都在不斷改變不斷往前,每日無數變化,如果不會執着不會思念,根本無意思。」
另一個地方開花
舊港產片,應該也是曾翠珊很想保存的質地。
「香港越來越乾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情慾片,演員的演出好大膽。例如譚家明導演的《烈火青春》(1982),葉童和夏文汐,到現在還有人談論,印象深刻。之後,除了黃真真導演的《女人那話兒》(2001),有涉及女性情慾,還有哪一齣?」《烈火青春》,香港新浪潮代表作,夏文汐跟湯鎮業在電車做愛固然經典,講到張國榮表面上跟葉童一對實際上可能更愛家姐個男朋友,也前衞得厲害。1982年,比現在開明大約三十年。曾翠珊堅持找葉童在《非分熟女》擔當其中一個角色,負責跟男主角埋身肉搏的重任,交了給蔡卓妍,及更後生的郭奕芯。郭奕芯尚算新人,跟當年的夏文汐或葉童情況相若,肯露肯進取。身嬌肉貴的蔡卓妍?
「我們就是太把本地演員當成明星,太多形象。例如蔡卓妍,大家眼中都有個框框,覺得她屬於某一種特定的類型。個個都話香港沒有好演員,當然可以找大陸演員頂上,但我們有沒有提供機會給香港演員?如果蔡卓妍願意接受挑戰,我又能夠讓她改變,是不是一件好事?我覺得好有挑戰性。事實上,蔡卓妍比我想像中大膽得多。」
不要想太多,蔡卓妍畢竟不是《三夫》的曾美慧孜,再大膽,也不過跳跳鋼管舞,或者坐在浴缸露出肉背,不要以為會三點盡露行來行去。就算蔡卓妍願意,也不太可能,曾美慧孜做無性不歡的慾女,蔡卓妍相反,做害怕性交的處女。一個處女恐怕不會隨隨便便脫光衣服周圍逛。
這是曾翠珊資料搜集的所得。「很多香港夫婦,表面上很幸福,賺到錢,大學畢業便結婚,靚仔靚女,完全滿足社會的規範。關係背面其實有很多問題,無奈大家太忙,忙到選擇跳開問題,最終,還是爆開。」
「尤其身處我們這個特別壓迫的社會,空間太細,慾望更加多,偏偏有種不想影響他人的思維,說句話也不敢大聲,何況做愛?何況叫床?不只女性,其實兩性也面對一樣問題。」
可以怎樣解決?導演安排一個從法國來的花花公子作為救世主,做盡前夫不願嘗試的前戲,立即水到渠成。同時間,有個香港好仔大力追求,婚都求埋。「我不是說香港男人不濟,雖然,以前有個男朋友,真會在床上計時,我也只怪生活節奏太急促害到大家毫無情趣。我是想鼓勵女性離婚不是失婚,不是死亡,只不過在另外一個地方開花。是不是一定要找個水泡,重投傳統主流思想,去返安逸穩陣的家庭狀態?倒不如靠自己,真真正正面對自己的情感。」
曾翠珊未婚,不算相信婚姻,也不算沒憧憬。
後記:軍人父親的覺醒
曾翠珊說,大部份創作人,作品總會帶點個人經歷的投射。她也不例外。
電影中,蔡卓妍是茶餐廳太子女,但從來討厭被視作禁地的廚房,未曾試過關注父親煮出來的美食。「我的父親是個華籍英兵,步伐很急促,離遠行過來,我已經嚇得不由自主全身挺直。由小到大,我也被強迫要成為一個合乎體面的人。我跟他,好像從來沒有擁抱過。」
親密度不足會直接影響一個人如何看待兩性關係。「成長於父權家庭的華人社會,對身體展現和對性的觀念自然傾向保守。我好希望女性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想點,不要理會甚麼規範不規範,不是一定要找個好好的男仔。何謂好好?是真的對你支持理解,還是出於他的一廂情願?」
跟父親關係生疏,要到近年才有點改善。因為曾翠珊一take過考到車牌,連坦克也揸過的父親,覺得很有面子,自動請纓改進女兒的駕駛技術。從來沒有試過。「好像遲了幾十年的親子活動,不打緊,再遲也不打緊,最重要是終有覺醒的一日,會打開自己也嘗試了解身邊的人。對其他人對其他事,我們也好應該踏出相同的一步。」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