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奮鬥房】讓演員去演一個他相信的自己長青網文章

2019年04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4月07日 06:35
2019年04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娛樂
詳情#
【蘋果日報】我從來都很重視演員,因為在大銀幕上最後替創作人呈現出整個故事,讓觀眾感受到我們所表達的每一個情感的,都是演員。在創作的時候,無論我以前在編劇還是現在的導演崗位,拍攝前也會與演員作好充份的溝通,希望演員不是單單去演一個我們寫出來的角色,而與我們一起創造角色,這樣他演來才會讓人入信,也會更得心應手。
尊重演員,其中一個守則是,不要他們去演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事。我們進行電影拍攝前一定會先做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就是圍讀劇本。意思是找一個時間,約齊最主要的幾個演員,圍着一張長枱,大家一起翻開劇本,從頭到尾一頁一頁的讀一次。讀?是,所有動作、場景、劇情上的文字,由編劇去讀出來,而每位演員去到自己的對白,就會用自己的方式用聲音演出來。整件事,就像做了一場有旁白的廣播劇一樣。
圍讀的重要之處,是讓每位演員無論對自己的角色,還是對手的角色都熱身一次,了解到對方可能會怎樣演,以及自己可以怎樣演,而同時間我們的創作團隊亦可以了解到演員對劇本的感受,可以從而再作出討論。
例如很久以前在其中一齣戲圍讀時,我為千嬅的角色寫了一句:「梳囉(即是只講『Sorry』的第一個音),唔好意思!」那場戲大概是講千嬅的角色做錯了一件事,而不情不願地道歉的。讀到那裏,千嬅問:「點解呢個角色係講『梳』,而唔講『Sorry』?」我答是因為那個角色很不服氣,於是用了時下一些年輕人的回應方式,然而千嬅想了想,她覺得自己打算演的角色年齡,好像不會用這字眼,於是她決定講回「Sorry囉」。就這樣,經過討論後,只要演出沒有與主題及原意有大出入,我們都會交由演員去決定他們的演出方式,因為任何一句對白,甚至每一隻字,只要他不信,就不會演得好。
創作上有底線
另外,除了信與不信,還有另一樣更重要,就是不要讓演員做一些連你自己都會覺得尷尬的事。我的成長都是從寫喜劇開始的,在劇本也好,拍攝也好,我們都經常都要想出一些引觀眾發笑的情節出來。然而引人笑,是一件極難的事,同一件事,可能有人覺得好笑,有人不覺得好笑,有人覺得cheap,有人覺得剛剛好,所以很多時都要試出來才知道效果,不過在創作上我們都有一個底線,就是不要讓演員演一些其實連創作人自己都認為是難堪,或難看的演出。我們以前拍攝一些重要的喜劇場口時,其實在現場都會與演員討論與試演很多次,將演出調校到他們認為舒服才會開始拍攝。
甚麼為之難看?例子不舉了,總之一些最後被認為爛片的電影,當中都應該有不少類似的情節,而那些情節之所以不討好,一方面是本身構思上已出現問題,另一方面是連去演的演員明顯自己都不信,所以在大銀幕都讓人感到尷尬,於是就更為難看了。
演員,是用自己的形象、事業前途一併投入在每一個鏡頭的演出上的,尤其一些新演員,無意中拍了兩、三齣爛片,形象就會被定型了。演員是電影行業很重要的成份,怎能不珍惜?
撰文:陳詠燊
本欄逢周日刊登
奮鬥房
《逆流大叔》編劇、導演,寫了18年劇本,自覺最能夠代表到個人思維嘅劇本其實係《追擊8月15》。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