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財政預算案宣布增加1億元撥款予食物銀行,但政府資助的食物銀行掣肘較多,要通過資產審查,援助亦以6星期為限,不少有需要但未能符合要求的基層市民,唯有轉向不受資助的民間食物銀行。2009年成立的油尖旺食物銀行,一直強調不設審查,亦容許受助者無限量領取食物,以幫助跌出社會保障的「邊緣人士」,包括因手持舊樓而無法申領綜援的體弱長者、少數族裔,甚至與家人關係欠佳而「無飯開」的少女。除了派食物,機構亦會每周定期「開飯」,來自不同背景的受助者,在沒有標籤的環境下,同枱享受一餐安樂茶飯。
油尖旺食物銀行於2009年底成立時,只有約50名會員,至今年3月已急升至400人,當中約45%為長者、35%為少數族裔,其他包括持雙程證者、難民等。負責人龍緯汶說,自由和彈性是機構的最大特色:沒有指定的食物包,今天派通心粉,明天可能派曲奇餅,甚至是孩子吃的奶粉,時令的蘿蔔糕,甚至是市場賣剩的青菜。如此雜亂,只因奉行「乜都收」政策,無論是商店的「下架貨」、尚餘兩周就過期的食品、熱心市民送來的一盒蛋卷、家務助理義工從豪宅收集得來的餸菜,只要確定來源無問題,經義工檢驗後便統統轉贈。
奉行「乜都收」政策
「即使到期日剩一周,只要我今周內送了出去,也可以幫到人﹗」這是龍緯汶的信念,慈善之餘亦不失環保。他說,機構從不為受助者取貨設上限,「我相信他們不會令(食物)銀行擠提,事實上自營運以來,我們從未試過清倉﹗」他說,現時固定合作的食品公司共有10間、小商店6家,定期為他們回收食物的學校和慈善團體共20家,包括少數族裔經營的雜貨店每周3天轉贈賣剩蔬菜,亦有麵包店每周送出猶太麵包,甚受長者歡迎。
援助方式因人而異
有時餸菜太少,義工便即場決定將食物烹調後一起吃,或以食物盒盛好讓受助者取走。「有人問我,那幾個罐頭,可否先煮了才拿回家?有些人真的窮到連電飯煲也沒有!」。會員中,約八成定期在食物銀行「開飯」。油尖旺食物銀行的「彈性」,還在於會為有需要的人速遞糧食,亦會因應家庭所需,調節食物分量,曾有同時接受其他食物銀行資助的肥胖者,每逢假期較多的月份,便會因吃不飽而來求助,「政府處理服務時,個案都是數字,1個人便是1,高矮肥瘦、什麼情况都是1,但每個人都應該不同的﹗」
明報記者 袁柏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