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人均果汁量 有幾十倍上升空間長青網文章

2011年04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4月12日 05:59
2011年04月12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匯源(1886)現在處在高速增長期。中國人均果汁消費量還非常低,歐洲和美國的果汁消費量能達到每年人均40至60公升,中國人均只有1公升。現在進入果汁行業的企業愈來愈多,以前只有一家,現在有十幾家、甚至幾十家,這是一個好現象,我一點都不擔心。只有一家做的話,行業發展很慢;但要有十幾家、幾十家企業一起來做的話,行業蛋糕愈做愈大,很快能把行業發展起來。

這跟牛奶和啤酒在中國的發展經歷相同,啤酒最初人們覺得難喝,但一兩次以後喝的人愈來愈多了;牛奶一開始也沒有人喝,但是經過國家大力宣傳,企業開始生產牛奶,現在的情况是國人把國內的牛奶喝光了,還要進口外國奶粉。中國人一吃什麼,一用什麼,都是了不得的事。

我希望有幾十家、幾百家企業來做果汁,這樣做的好處是:中國13億人口從1公升喝到10公升、20公升,中國的果農就有希望了,現在中國的水果產量太大,賣果難。

30年以前採用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的經營模式,沒有培養積極性。

果業發展 須工業化配合

20多年前,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中國政府號召農民「要想富,種果樹」,土地分給老百姓,很多地方都種了果樹,但發展不大好。資金、科技的投入,以及品牌建設對只有兩畝土地的普通農民而言是遙不可及的。這令中國的農業和他國的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科技化相較很是落後。

加工產業也不能配合農業。百姓種果樹,5年後結果,鮮果卻賣不出去,因為水果的工業化加工行業跟不上。在美國和歐洲有一半以上水果用作工業化加工,即榨果汁,做果醬、果脯、果酒等,另外三分一至二分一是鮮果。但在中國,只有不到10%水果用於工業加工,90%多靠鮮賣,賣不到就會爛掉。所以農民很傷心,水果雖豐收,但是財富沒有增長多少。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