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孫立堅對本報指出,24個商會發出穩物價倡議書以及發改委約見企業要求不加價的行為,均屬於非市場手段,但企業產品加價的根本原因在於成本上升,國家應透過減稅等方式紓緩企業壓力,否則可能為未來惡性通脹埋下伏筆。
財經網的評論指,在目前成本日益高漲情勢下,內地企業消化成本上漲壓力的空間愈來愈小,幾乎到了極限。企業在政府強勢部門的權力和高漲的成本壓力之間,要麼選擇隱形加價,要麼壓縮產能減產。
減稅比加息更有效
但目前經濟系統信用膨脹依舊,貨幣供應量持續增多。日益增多的貨幣供應量,和相關企業不斷壓縮的產能之間,遲早引發物價變本加厲的上漲,最後成為不可遏制的惡性通脹導火線。
孫立堅認為,成本上升導致很多企業從事資本運作,透過買賣原材料牟利,這種現象令人擔憂。從這個角度看,國家作出相關限制可以理解,不過這並非治本之策。他指出,要想讓企業降低成本,回到生產的舞台,應為企業減輕負擔,讓物流渠道更通暢、進貨渠道更簡單,「減稅比加息更有效。」
明報記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