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餘震指發生於地震主震之後震級較弱的地震,大型地震後通常會發生一連串餘震。科學家發現,餘震的震級和發生頻率大致遵從3條定律:
1. 大森餘震定律:
日本地震學家大森房吉在1894年發表演算餘震頻率與時間規律的公式,一般而言,距離主震發生時間愈長,餘震發生頻率愈低。
2. 古滕貝格-里希特定律(Gutenberg-Richter law):
由美國地震學家古滕貝格(Beno Gutenberg)及里希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發表,定律指出,在特定時間段內,主震震級和特定級別餘震的次數存在關聯。
3. 巴特定律(Bath's Law):
由瑞典地震學家巴特(Markus Bath)在1960年代發表,定律指出,不管主震震級多大,主震震級與最大餘震震級平均差距約固定在1.1至1.2級之間。
雖然發現了以上規律,但目前人類仍不能準確預測餘震時間、地點和強度,主要原因是不同震區的地下岩石組成各不相同,餘震預報必須考慮各地獨特因素,準確度才有可能提高,但特大地震後,科學家原來掌握的地質狀况往往發生巨變,在短時間內無法重建相關數據庫。
新華社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