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早前調整公屋輪候冊及交通津貼入息上限時,未發生勞資雙方就休息日及飯鐘錢爭拗,政府是按照最低工資實施後基層勞工收入是「5824元(時薪28元×每天工作8小時×每月工作26天)」作為政策制訂藍本。如今計薪方式令工人收入較原先增加,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周永新批評,這代表交通津貼變相作廢,當局亦要重新審視公屋、醫療津貼、資助院舍、低收入綜援等設有入息界線的政策。
促重新審視入息界線
周永新指出,以往按照最低工資5824元推算,二人家庭收入不超過1.2萬元可申領交通津貼。如今政府外判工休息日有薪後,月入介乎6944至9548元,兩人工作的話已超出交津入息上限,「整個交津措施變相作廢,只有很少數工人合資格拿到」。
不單是交津,公屋申領關卡亦有影響。假設兩人工作各月入8352元(政府外判雜工入息),已超出二人及三人家庭申領公屋的入息上限(見表)。周永新說,因最低工資計算有改動,其他設有入息上限的福利政策,亦有需要重新審視,他批評政府施政欠周詳。
周永新提醒:「政黨一定爭取全盤放寬入息上限,但這根本不能解決問題。政府的福利開支沒有因為推行最低工資減少,反而會引來更多人爭資源。若資源分配不公,福利制度會被人作出更負面標籤,社會分化更嚴重。」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認為,最低工資折射更深層的社會問題:「基層收入增加了,但他們依然買不到樓,於是為申請公屋而放棄工作,都因為香港樓價驚人。」他指政府要減低福利負擔,不能指望最低工資,核心應是打倒地產霸權、製造多元就業機會,同時改革定位不清的綜援制度,鼓勵自力更生。
房署﹕新入息限額已考慮最低工資
記者向政府部門查問,會否因為最低工資計薪方法有變而修訂福利申領門檻。房屋署回應,新的公屋入息限額剛於4月1日生效,制訂時已考慮最低工資可能引起的變數,包括引入住戶開支10%作為緩衝,入息限額每年檢討一次。至於交通津貼,勞工及福利局指政府在設定入息限額時,已參考住戶入息中位數,日後最低工資對住戶的入息影響亦將反映在數據中,會在計劃推出首年後進行中期檢討,3年後全面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