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買內地細價股 可考慮ETF長青網文章

2011年04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4月18日 05:59
2011年04月18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匯豐4隻涉獵大中華股市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今日起面世,令本港ETF數目增加至76隻。過去中港ETF升幅不俗,當市場效率愈高、消息流通得愈快,ETF更能爭取比大價股及基金更大的回報,這策略尤其能應用於投資內地股市,適合不擅揀選個股或捕捉入市良機的投資者。若有興趣投資細價股,小型股 ETF亦能分散風險。

ETF市場隨港股總成交額近年不斷擴大,據港交所數字,全年成交金額由2006年至2010年共增長9.45倍,每年平均增長1.89倍。配合大市成交額提升,ETF可以跑贏個別大藍籌,以2007年為分水嶺,2003年至2006年盈富基金(2800)股價升1.14倍,匯控(0005)也有67.27%升幅;2007年資金憧憬「北水南調」湧現,消息報告滿天飛,由2007年初至今盈富基金受資金追捧仍升逾兩成,匯控表現則大不如前,同期慘跌近四成。

近年盈富表現遠勝匯控

ETF表現優於個股,是否單憑與市場成交額增多有關?道富環球投資管理亞洲新興市場主管兼高級基金經理丘子聰同時擁有投資發達國家的經驗,指出「市場效率」是其中一個關鍵,「若投資者對市場消息的反應愈大,買ETF比主動式股管理基金愈易跑贏大市,歐美市場的消息流通性較快,股價易於充分反映了信息,故利用ETF大多有優於大市的回報,惟目前新興市場的市場效率未夠大,透過主動式管理的基金挑選個股,現時仍有足夠能力跑贏大市」。

市場反應愈大 ETF表現易贏大市

內地消息易被市場消化,由近月人行加息,港股不跌反升便略知一二,比較過去10年回報(詳見表),內銀股投資比重較大的X安碩A50(2823)的表現除了跑贏建行(0939)外,也與中國股票基金的基金經理平均選股實力持平。至於香港市場的效率雖然高,消息傳遞夠快,但港股基金的基金經理就能比恒指ETF保持較佳的表現。

當資訊及資產值不對稱,股價大幅偏離基本價值,該股份就有炒作空間,在這市况下最能受惠的非小型股莫屬,這亦是有「歐洲股神」之稱的富達國際投資總裁安東尼•波頓其中一個投資內地市場的選股策略。他所管理的「中國特殊情况基金」逾五成的資產投放在市值少於10億英鎊的小型股,大於50億英鎊的大價股比重約兩成,不同於市值近八成為大型股份的基準MSCI中國指數。

比較金融海嘯後至今表現,細價股能跑贏大價股,不過前者上市數目太多,投資者難以揀對股份或在適當時機入市,據MSCI新興市場指數,大價股數目為810隻,細價股數量更甚,達1949隻,為了捕捉細價股升勢,追蹤一籃子股票的小型股ETF更能分散風險。本港相關ETF包括大成香港中資民企ETF(3022)及安碩亞洲小型股ETF(3004),不過前者去年12月才上市,升幅未見顯著,過去高低位介乎9.45元至10.02元,後者則由去年6月低位已反彈38%。

購ETF助分散風險

相比傳統基金,ETF設有莊家保持高流通性,方便投資者買入賣出,當出現大跌市時,大戶伺機利用ETF沽貨離場,拖累大市表現。據花旗研究報告,今年1月至 2月,市場憂慮新興市場的通脹風險升溫,當地股市亦出現恐慌性拋售,計算過去四周平均的每星期資金流向所見,環球新興市場資金淨流出多以ETF為主,非 ETF投資如主動式買賣基金只佔很小比重。隨着ETF種類多元化及數目增加,機構投資者多以此作短期投資,個人投資者可以透過買入ETF投資港股以外的資產,分散投資風險。

撰文:劉佩珊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